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
会议还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全球科技竞争新变量不断增加,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呈现出哪些新特点?中国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中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中国应如何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围绕上述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进行了专访。
要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21世纪》:IMF最新预测显示,今年全年发达经济体增速约1.8%,而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增速预测为4.2%。你怎么看当前世界经济的不同步复苏?为什么这种分化进一步扩大?
郑永年:早在多年以前,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增长的不同步现象就已出现,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当我们在谈论发展中经济体的“中等收入陷阱”时,发达国家其实也面临“高收入陷阱”问题。发达经济体人均GDP基本上在4万~6万美元左右,有的甚至更高,而这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大多来自于科技创新,因为其他方面的红利基本已经消退,因此,如果科技创新水平不能持续提高,就会进入经济放缓的阶段。
广大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空间还很大,中国现在人均GDP达到1.3万美元左右,但离发达经济体还有一定差距。发展中经济体基数小,发达经济体基数大,所以前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大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这并不代表发展中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在显著增加,因此对于这个数据还是要冷静科学地看待。中国自身的发展其实也遵循这一规律,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两位数的增长,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因为经济体总量越大,其增长速度越慢。目前美国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其当前的经济增长率也并不低,这归功于近几十年来其科技创新能力的长期领先。
《21世纪》:美欧经济增长表现也出现分化,今年三季度欧元区同比增长0.9%,美国增长2.8%,这是否也可以用科技创新差距来解释?
郑永年:美国是发展导向型经济体,世界上许多技术创新都持续地诞生在美国。近代以来欧洲也曾一度是创新高地,但现在欧洲经济体创新能力越来越弱。德国虽然提出了“工业4.0”战略,但其实除了传统行业的一些技术更新之外,并没有在未来产业领域崭露头角,比如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方面,德国都没能抓住先机。美欧是很有意思的一组对照案例,美国是生产力发达但生产关系不够先进,相应的规则管制较少;而规则导向型的欧洲恰恰相反,规制过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活力。
再来看中国,作为增长快速的发展中经济体,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很多独角兽企业,这代表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迅猛,但与此同时,很多颠覆性技术研发出现后,市场化开发和应用不足。以人工智能为例,在该领域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非常多,但是商用开发程度还远远不够。
《21世纪》:如何理解这个现象?
郑永年:关键是要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打造有利于促进创新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让更多的独角兽企业在中国落地生根,就需要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减少一些可能影响创新活动的制度机制障碍,例如简化审批流程等,让民营经济能够发展壮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中央对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部署很明确,但需要注意的是,各地方在执行层面可能存在偏差,比如有的地方企业服务做得很细致,而有些地方可能民企难以获得相应的支持。要知道,所有“巨头”都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培育一个成功的民企并不容易,地方需要更精心呵护。
建议考虑设立“科创特区”
《21世纪》:前不久你曾提到,当前全球竞争核心是围绕着人工智能展开的。中国面临着哪些挑战和机遇?
郑永年:根据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的共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互联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影响着一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其影响可能远超过此前的几次工业革命,这也是当前国家间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目前处于领先地位的主要是中美两国企业。两国关于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水平旗鼓相当,但商用规模和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知。如何兼顾人工智能的安全与商业化发展,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之一。
从机遇来谈,人工智能是中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实现赶超的契机。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技术不同,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是高度互动的,将对人类社会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美国人工智能创新集中在西部的硅谷到德克萨斯的狭长地带,以及东北部的纽约湾区—波士顿一带。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其实也集中在两大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北京地区因为高校众多,基础研究能力很强。可以看到,在互联网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企业正在创造大量的新质生产力。在这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优化监管,破除可能阻碍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些制度性障碍。
《21世纪》:怎么破除这些制度性障碍?科技体制改革应从哪些方面着力?
郑永年:首先是监管体系改革。今年《黑神话·悟空》爆火出圈掀起了一波关于国产游戏的热烈讨论,实际上深圳、广州等地的企业近年来生产制作了大量的游戏产品,但因为各种因素,许多游戏没能在国内落地发行。一方面,行业监管确实很重要,因为游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但另一方面,游戏也是一个新兴产业,有利于为经济发展带来新增长点。因此需要平衡好监管和发展。
其次,是科技体制机制本身的系统性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需要注意的是,中央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进行论述,说明接下来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部门协调。目前教育、科技、人才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教育归属教育部,人才归属人社部,科技领域则涉及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多个部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并不容易,如何实现融合统筹,破除从中央到地方的“条条块块”分割,是接下来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建议打造“大科创体系”。我这几年提出一个概念叫“新三驾马车”,即大力发展基础科研、应用技术与金融。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教育和人才的相关事务应放在一起来统筹,因为教育培养人才。科创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科研,这主要与教育相关,从世界经验来看,基础科研大多数都在大学及其相关的科研机构中进行。另一部分就是应用技术转化,其主体是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最后,实现从基础科研到应用技术转化之间的路径畅通,离不开金融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有高水平的大学和国家实验室,具备开展基础研究的条件,同时有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能够推进技术转化,金融方面还有香港,所有要素都齐全。但是因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还不够完善,导致数据、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流动还不够顺畅。许多高校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是不对外开放的,这也可能造成一些实验室投入巨大、使用率却较低。因此,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让创新要素充分流动起来,打破行政壁垒。
目前,尽管中央从顶层设计上已经在推动大科创体系的整合,但由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涉及多个部门、牵涉多组利益攸关方,即使在地级市层面改革也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来逐步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更是难以一蹴而就,所以应先在地理范围更小的区域开始推进。例如,粤港澳大湾区本身已经具备非常全面的创新要素,能否考虑在地理范围更小一些的横琴、前海或者南沙设立几个“科创特区”,由中央授权“科创特区”进行大科创融合的探索,开展先行试验。我们可以把“科创特区”理解为一个由中央直接全面授权的科创园区。最关键的是允许一定范围内的试错,而且因为地理范围较小,即使发生创新失败或者试验错误,其影响范围也很小、结果相对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