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2月31日电(记者王鹤)“2025年,汽车增量市场将进入以‘电’为主的新阶段。”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30日在年终媒体沟通会上称,汽车市场将呈现稳中有进态势,预计2025年汽车整体销量在3200万辆左右,其中国内市场2600万辆左右,增速3%。
“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高速增长,乐观估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650万辆(含出口)左右,增速接近30%,渗透率超过50%;内需有望达到1500万辆,渗透率超过55%。新能源汽车仍处于积累规模效益、夯实优势的关键期。”
张永伟表示,从电动化技术路线来看,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融合了电动与燃油先进技术,成为新能源汽车增量中的重要力量:预计2025年插混、增程销量超800万辆,增量超过250万辆,在新能源中占比接近50%。
从新能源汽车车型结构来看,商用车的新能源化将进入快速爬坡期,成为未来的新增长点。2024年国内销量预计将超50万辆,渗透率约19%;预计2025年国内销量有望达90万辆,渗透率约30%,增速80%,高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增速。
从电动化技术创新角度看,市场高度关注的以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电池产品将加速量产。目前,国内全链条、多主体布局固态电池,其中半固态电池技术先行,2025年出货量(包括车载与非车载领域)有望突破10GWh,全固态电池当前处于核心技术突破和验证阶段,有望在未来两三年完成小批量上车。
智能化是汽车产业大变革“下半场”最重要的竞争力,汽车智能化正在进入全面加速普及阶段。
张永伟说,首先,基础智能化正开启全覆盖,2024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超过55%,预计2025年将达到65%。2024年国内乘用车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70%,预计2025年将达到76%;高阶智能化呈现快速增长,国内NOA(Navigate On Autopilot,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渗透率在2024年上半年达到11%,预计2025年达到20%,NOA功能将下探至10万-20万元主流价格区间汽车市场。
当前,“AI+”正在横扫汽车产业,AI技术给汽车产业带来全新变革。张永伟表示,一方面,AI技术应用于汽车产品,将提升其科技属性和娱乐属性,比如,在智能驾驶方面,大模型助力端到端智能驾驶的规模化落地,解决让汽车“更好开”的问题。AI技术集中应用在智能座舱,将解决汽车“好用”又“好玩”的问题。另一方面,AI模型应用于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车辆使用、经营管理等全流程,将有效提升汽车企业的经营与组织效率。
电动化的技术底座通过AI技术加持,让汽车产业的聚合型产业外溢效应加速显现。智能电动汽车“飞起来”是飞行汽车、低空经济,“立起来”是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汽车企业将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低空经济和具身智能也将成为汽车产业的新兴增长赛道。张永伟预计,2025年,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和人形机器人都将实现产品突破,商业化应用加速落地。
需要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在技术突破、供应链、市场消费方面累积了一定优势,但还面对一些亟待“破局”的问题,比如国内车企如何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如何突破阻力开启新国际化发展战略?“承压”的跨国车企主力如何应对中国新的本土化发展挑战?
张永伟坦言,部分国内企业过去几年盲目扩张带来了一系列后遗症,品牌盲目扩张导致市场定位重复,大部分销量不高,有数据显示,2024年有40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月销量低于5000辆。
“产业在快速发展中有很多问题,但是不能一直带着问题发展,需要剖析问题,让产业由‘快不快’进入‘好不好’的发展阶段。过去追求品牌过多、盲目扩张的发展模式在产业告别狂奔,进入到相对平稳发展阶段时,快速增长的红利消失,盲目扩张很难持续,必然要调整。”
张永伟说,车企在这一时期应探索稳健的发展模式,实现战略聚焦:如品牌聚焦、主业聚焦、市场整合、架构整合等。同时,发挥外部特长,形成战略合作、利用闲置产能做代工,同时探索新盈利点,如车辆OTA、软件服务、保险服务、出行信息服务等。
汽车出口是最近两年的全球焦点,在去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后,我国汽车出口遭遇部分国家的贸易壁垒,张永伟认为,2025年将成为推进新能源汽车“新国际化发展”扎根落地的关键一年。2025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含本地生产)预计将达140万辆,增速10%,其中的重要机遇是新区域拓展+合资反向出口。
但挑战在于全球竞争形势和发展环境越来越复杂,部分区域需求减弱,如欧盟、美国等区域和国家都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征收高额关税,同时放缓了电动化的进程,欧洲延迟燃油车禁售时间、美国新政府可能取消IRA补贴。因此,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需要应变新形势。
“过去是整车出口贸易,未来可能由贸易更多转向在地生产,既有贸易,也有海外投资,实现产能规模化落地、合作模式多元化突破、产业链条本地化布局等。我国汽车企业出口应从单干转向与海外国家企业合资合作,实现利益协调,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张永伟说。
另一个焦点问题是,最近两年,电动化渗透率呈现超预期的疾速发展,跨国汽车企业在战略规划、技术布局、产品投放方面没有跟上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节奏,在华发展遇到巨大压力。跨国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57.2%下滑至2024年的约43.8%,产能利用率从2021年的56.9%下滑至2024年的38.7%。
张永伟表示,市场格局还在不断变化,有部分跨国车企通过缩减产能、出售工厂、甚至退出中国市场完成“战略收缩”,以大众汽车集团为代表的汽车巨头则通过战略合作,推进中国技术的赋能,加速适应本土发展新局面,还有跨国车企如Stellantis集团通过与零跑汽车股权合作+海外渠道模式,悦达起亚将盐城工厂打造为全球出口基地模式,实现与中国车企的共生共赢。
张永伟建议,过去跨国车企在中国做的是技术、供应链“两头在外”的本土化,新的本土化是则是“在中国,为世界”,需实现两个重大转变:一是技术向外,利用中国技术赋能全球;二是市场供应链向外,带着中国供应链实现全球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