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涉及借款人自有资金比例降至10%,允许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持有的其他股票进行质押等
本报记者毛艺融
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迎来最新进展。
2025年1月2日,记者获悉,近期金融管理部门对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落地有关政策进行了调整优化,内容涉及借款人自有资金比例降至10%,允许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持有的其他股票进行质押等,进一步减轻借款人的资金压力。同日,中国人民银行完成了第二次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操作,本次操作金额为550亿元,中标费率为10bp(基点)。
业内人士认为,监管部门正在稳步推进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地,加强和改善市场预期管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旨在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推动上市公司积极运用回购、股东增持等工具进行市值管理。
政策出台后,金融机构迅速制定内部管理制度,明确业务操作规程,积极开展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截至2024年12月末,金融机构与超700家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达成合作意向,其中200余家已发布公告披露拟申请贷款上限超500亿元,60%以上的贷款用于回购,贷款按照利率优惠原则定价,平均利率水平在2%左右。
为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便利参与主体操作,近期金融管理部门对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落地有关政策进行了调整优化。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关于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反映的自有资金匹配压力大情况,金融管理部门将申请股票回购贷款需承担的最低自有资金比例降到10%,即金融机构最多可对回购增持实际金额的90%予以支持。
这一举措将降低参与门槛、减轻借款人资金压力。中信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政策调整将贷款比例从70%提高至90%,将以更强的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调动上市公司及重要股东实施股票回购、增持的积极性,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提振市场信心,进一步促进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维护资本市场的基本定价和流动性支持功能。
关于股票回购增持贷款的风控要求,金融管理部门允许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以其持有的其他股票进行质押,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获贷难度和成本,金融机构可自主决定放款条件和担保要求。同时,政策也明确鼓励以信用方式发放股票回购增持贷款。
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行已投放和正在推进的贷款项目中,绝大多数为信用方式发放。从公司规模上看,工商银行的客户里既有京东方A、阳光电源、海康威视等市值过千亿元的公司,也有不少优质的中小市值上市公司,回购、增持业务均有涉及。行业分布相对均衡,既有新兴行业,也有传统产业公司。
对于部分不具备第三方存管资格的银行,政策支持通过与代理行合作的方式开展业务,贷款银行可通过代理行将贷款资金划转至相应账户,用于支持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回购增持股票。这也意味着,预计有更多类型的银行机构和信贷资金参与其中。
此外,政策调整优化后,金融机构最长可按3年期限发放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与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回购增持股票的期限基本匹配。
中信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贷款融资期限从1年延长至3年,凸显出政策工具的长效性,将进一步稳定市场信心。
与此同时,多项政策利好也在持续落地中。目前,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已经开启,新增备选机构再次扩容、互换便利费率下降、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对互换便利质押登记费减半征收。
国联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包承超表示,互换便利操作有利于从机构端为资本市场引入规模化的增量资金进行逆周期调节,同时向市场传递出央行积极支持资本市场稳定的信号,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稳定了市场预期,对于维护市场的长期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