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和数字化孕育的巨大能量,正为金融机构的成长提供全新的发展空间,数字金融也迎来了顶层设计。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从系统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运用数字技术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质效、夯实数字金融发展基础、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做好统筹协调和组织保障五个方面作出部署。
数字金融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底座和重要基石,关乎金融安全。展望未来,数字金融既要走得远,还要走得稳,需要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在保障创新的同时,确保监管与合规性的有效实施。
数字金融贯穿“五篇大文章”
2024年,金融机构加大科技投入,利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优化金融服务效率,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提供与科技、绿色、普惠等领域需求更相适应的金融服务。
艾瑞咨询发布《2024年中国金融科技(FinTech)行业发展洞察报告》预测,未来国内金融科技市场将以约12%的复合增长率于2027年超过5800亿元。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深刻地改变了银行金融服务的运作模式和业务形态。《2024年毕马威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调研发现,81%的受访首席执行官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仍是其最优先的投资选择。大多数受访者(65%)预计此项投资在三到五年内可获得回报。他们也特别提到对此类技术在大力改善欺诈识别和网络安全功能、数据分析、运营效率和客户服务个性化方面的潜力充满期待。
关于数字金融的发展方向,《行动方案》提出三方面要点:一是,境内金融机构数字化能力需自主可控。境内金融机构在未来提升软硬件系统“国产化”的基础上,还可以探索向企业等经济主体输出数字化能力,进而提升与客户的黏性。二是,强化金融机构数据治理能力。银行需在有效盘活内部存量数据资源的同时,引入外部高质量新增数据资源,并运用大模型或传统模型提升数据挖掘分析的能力。三是,建设数字金融服务生态,零售业务与政府业务将成为数字金融服务生态建设的主要发力方向。应当指出的是,通过参与数字政府建设、与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构、实施机构合作,金融机构还可以探索开拓新的数据产业客群,并为快速引入和运用各类公共数据提供便利。
监管护航“安全与有效”
数据要素是数字金融的“生产资料”,数据安全是数字金融的前提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需要注意的是,数字金融依赖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但这些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
交通银行(601328.SH)党委委员、副行长钱斌表示,银行在应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挑战:在数据方面,数据融合造成的信息安全、隐私泄露风险频发,数据可信仍缺乏有效的管理、度量机制;在算法方面,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情况时有出现,算法不可解释、不可控性仍难以解决,针对复杂模型的测试方法论尚不完备,测试质量有待提升;在算力方面,单卡性能、算力组网存在上限瓶颈,GPU算力在高并发支撑、高可用服务方面仍有不足,生产运维自动化、智能化尚未完全实现;在全流程效率方面,人工智能应用的研发效率仍然不足,数据积累、算法迭代和测试效率难以满足快速演变的市场需求,模型生产线的转化效率仍需进一步提升。
中信建投指出,在数字金融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监管与合规性问题日益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挑战:监管滞后,难以覆盖新兴业务。随着金融科技创新的不断涌现,许多新兴业务模式超出了现有监管框架的覆盖范围;合规成本高,中小金融机构压力大。在严格的监管环境下,金融机构为满足合规要求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这对于中小金融机构而言,合规成本成为沉重的负担,甚至影响其正常运营和发展;跨境金融服务监管难度大。数字金融的全球化特点使得跨境金融服务监管面临巨大挑战。
展望数字金融的发展前景,《报告》指出,推动“数据要素×金融服务”深度融合。一是银行通过整合和分析来自不同渠道的大量数据,能够更精准地预测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推进使得数据本身成为一种具有金融属性的资产,银行可以围绕数据资产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如数据资产融资和数据资产价格指数等,进一步激发数据市场的活力;三是政策的支持和监管框架的完善为这一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银行能够探索数据要素的协同和复用模式,实现金融服务管理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