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针对2023年宏观经济整体运行情况、银行业、非银机构、金融市场以及宏观审慎几个部分进行了详细梳理。本次报告共计包含十六个专栏,相比去年增加四个专栏,凸显出监管部门对明年金融防风险和推动金融稳定立法进程加速的政策意图。此外,本次报告共计四个专题,数量与去年报告持平,但着力增加了对健全完善宏观审慎体系和银行业风险的论述,传递出央行对金融风险的高度关注。
从整体宏观形势来看,本次报告主要涉及宏观杠杆率、跨境资本流动以及物价三个专栏,相比于去年,特别增加了对物价阶段性和结构性特征的描述。首先,央行认为2023年我国宏观杠杆率有所回升,但杠杆结构正在优化。据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截至今年三季度,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98.1%,相比于去年继续上行。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是主要贡献力量,显示出逆周期调节政策发力加码的特征。受到房地产下行趋势影响,居民部门杠杆率稳中有降。中央政府杠杆率仍保持低位,未来加杠杆空间比较充足。其次,央行认为2023年物价变化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未来物价有望温和回升。截至今年11月,CPI累计同比增长0.3%,PPI仍旧在负区间运行,显示目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是有效需求不足。落后产能领域物价下行,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但需要维持在合理区间。报告中,央行提出要着力通过扩大内需,综合施策促进物价合理运行,在明年宽财政、宽货币的政策组合下,物价涨幅有望高于今年。
从银行业角度来看,本次报告着重关注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问题。首先,银行资产端重点关注非信贷资产占比较高的问题。央行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主要考虑有二:一是金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天职,信贷是其主业,利率下行期间银行机构超配固定收益相关资产,借助拉长久期和增加杠杆增厚收益,有偏离主业的倾向;二是一些中小金融机构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过度依赖同业业务,忽视利率风险管理的特征。其次,负债端关注储蓄存款占比较低的问题。负债端是银行业安身立命之本,更是银行业区别于其他影子银行的本质关键所在。相对于系统重要银行,我国城商行、农商行的吸收存款能力较差,对同业业务的依赖性较强,资本充足率不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损失吸收能力不足,央行提出负债端问题,意在强化对中小银行的流动性压力监督并提早进行风险应对和处置。三是央行进一步关注到金融科技和社交媒体对金融风险的“放大器”作用,表明监管部门对金融风险的认识进入到了新阶段。以互联网金融和量化投资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在推动金融业务发展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也可能引发“金融踩踏”、增加杠杆以及引发价格超调等风险。
从宏观审慎角度分析,《金融稳定法》或将加快出台,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附加监管。相对于中小银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一旦发生风险,对金融以及整体经济安全的负面影响更大、波及范围更广。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以资本充足率为基础,附加一系列监管指标,能够满足对个体风险的防控和处置要求。但个体稳健不代表全局稳健,金融业经营存在顺周期特征,需要对影子银行体系和新兴加密资产强化监管,防范风险的跨部门、跨条线相互传染。明年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进程或还将加速,宏观审慎各类参数将成为央行有力的调控工具。
最后,央行在报告的综述部分,继续明确了明年实施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以及维护汇率稳定的施策导向,将稳增长和防风险两项任务更好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