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财立方记者徐兵
在消费市场上,“1米好物”横空出世。1米长的糖葫芦、奶糖、玫瑰花束、辣条等超大商品,迅速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热潮。这些商品本身并不以实用见长,甚至有点“麻烦”,但它们却成为一种“现象级”的存在,引发无数人为之倾倒、排队、打卡。这不仅仅是一场消费主义狂欢,更是一次新消费时代叙事的精准表达。
从“使用”到“叙事”,消费新转向。过去,我们买东西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糖葫芦用来解馋,玫瑰花用来表达爱意,奶糖用来哄孩子。它们有明确的实用功能。然而,在“1米好物”面前,这些功能显然退居次席。
为什么?因为“1米好物”提供的不是商品,而是一个故事。
想象一下:手拿1米长糖葫芦自拍、用1米长的玫瑰告白、拆开巨型奶糖时的惊叹。它们不是“必需品”,而是用来讲述的故事、用来炫耀的符号。这些故事关乎童年记忆、情感表达、身份认同,甚至是消费能力的象征。在当下,人们追求的是“情绪的参与感”和“叙事的主动权”,而“1米好物”恰好满足了这样的需求。
巨无霸消费,一种超越常规的快感。“1米好物”的另一个流量密码在于它颠覆了人们的常规认知。糖葫芦本来是一只手大小 ,现在却需要双手托举;奶糖本是单颗入口,现在却重达一公斤。这种“超大”的反差刺激,让人们忍不住产生一种“爽感”。
这种爽感不是实用的,而是心理上的。它让消费者觉得自己打破了日常的边界、突破了常规的桎梏。消费“巨无霸”,其实是一种生活里的小冒险。
更重要的是,这种“超常规”带来的快感不仅属于个人,更能迅速传递到社交媒体——它的视觉冲击力强大,天然适合传播。 一张捧着1米糖葫芦的照片,足以成为朋友圈的热门话题;一段打开巨型奶糖的短视频,轻松收割数万点赞。这种“可炫耀性”,让“1米好物”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社交货币。
商家对流量经济的巧妙设计。“1米好物”之所以火爆,离不开商家精准的市场策略。这些商品的火热背后,充满着对消费者心理的精密计算。
首先,“大”本身就是流量密码。大得夸张,就足够吸引眼球;大到离谱,就有了传播的动力。其次,商家并不在意这些商品是否真的“实用”,他们要的是商品的“话题性”。1米长的糖葫芦可以用水果拼凑,1米玫瑰可以用普通花材堆砌,成本未必高,但溢价空间却极为可观。
更妙的是,“1米好物”总是配以美好的寓意。88元象征“发发”,99元代表“长久”,这种情绪化的包装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意义”买单,而非单纯的物质本身。
写在最后:“1米好物”能火多久?
尽管“1米好物”在短期内大受欢迎,但它的热度终归有限。过大的商品往往因为操作困难、价格偏高而难以持久,而消费者的好奇心也会迅速转移。但它留给市场的启发却是深远的——未来,商品不再是单纯的功能载体,而是情感、故事、社交的综合体。
对于消费者而言,“1米好物”提醒我们:消费不再是单纯的购买,而是自我表达的一部分。买糖葫芦,不只是为了吃,而是为了拍照、打卡、记录;买玫瑰,不只是为了送人,而是为了表达浪漫、传递情感。
对于商家而言,“1米好物”是一次成功的市场实验:用反常规的设计、情绪化的包装、叙事性的营销,撬动了年轻消费者的钱包。未来,谁能更好地塑造“消费叙事”,谁就能赢得更多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