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共同举办“人民城市建设与治理现代化青年论坛”。
十二届市委六次全会提出,更大力度推进人民城市建设。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李琪教授指出,要贯彻好市委部署,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在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提升人民城市的发展能级,加快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试点建设的步伐,扩大人民城市的全球影响力。二是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建设,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人民城市治理共同体。三是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进一步激发建设人民城市的精神力量,弘扬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文化,增强人民城市文化软实力。四是聚力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积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人民城市的“美丽上海”样板。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打造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底色的人民城市。六是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聚力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统筹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一体化发展,为超大规模的人民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与组织保障。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骏研究员认为,人民城市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而公共空间是人民城市最直观的体现和最充分的彰显,以公共空间来研究人民城市,并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具有可以和西方城市空间研究进行对话、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社会学话语权的重大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向民认为,上海已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与人人共建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比如建立了环城的生态公园带和“黄浦江—苏州河”岸线公共空间系统,近1000座公园实现了24小时开放,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等。这些公共空间建设充分实现了人民城市的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上海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德平教授指出,人民城市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工作领域的鲜明体现。从领导核心来讲,党是领导人民城市建设的核心,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从本质属性来讲,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目标方向来讲,就要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建设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创新之城、安全之城;从发展道路来讲,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从基本思路来讲,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从治理方式来讲,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四个人人”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刘宏松指出,对于上海城市治理而言,高水平对外开放有三重含义:第一,各领域治理需要对接国际标准;第二,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增强上海在全球市场中的吸引力;第三,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以应对加大开放力度后更多的治理需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卫田关注环境、社会与治理(ESG)对人民城市建设的影响。她以欧洲为例指出,人民城市建设面临经济与ESG协同发展的压力。上海建设人民城市,既要追求经济增长,也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让经济与ESG协同发展。未来,上海还应该更深入、广泛地宣传ESG,更加主动地走出去,加强国际沟通,拓展商业空间,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董幼鸿教授认为,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主要内容应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明确治理理念,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根本遵循;二是健全治理体系,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运作平台;三是廓清治理任务,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发力方向;四是确立治理目标,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基本要求;五是强化治理保障,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安全环境;六是聚焦治理思维,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法治轨道;七是应用治理技术,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邓智团认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要全面系统推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治理的现代化建设,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城市现代化建设成果属于人民、服务人民和成就人民。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秘书长、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仲启认为,人民城市理念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政治的逻辑,其本质意蕴在于提升城市的“人民性”,其实践逻辑表现为城市空间生产、服务供给和治理运行等城市工作的三个主要维度都要以人民为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易承志指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肩负着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任。完成上述重任,离不开城市的安全运行这一前提。这需要从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发挥技术赋能优势和重视韧性文化建设四个方面系统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冯猛认为,加强城市空间特别是基层社会公共空间的安全建设,必须发挥社会力量在其中的参与作用。上海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杨华教授建议,在重大装备研发、海洋高端制造业创新、海洋国际合作等方面打造上海的海洋特质,应对外部安全风险,强化城市安全保障。
崇明区统计局局长李雷鸣认为,人民城市建设的着力点在于,紧紧围绕城市“活力”,引聚人口与人才,融通资金资产资源,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妍基于对上海“骑手”群体的田野调查,提出四个“进一步”,即进一步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协商协调机制建设的立法工作,进一步落实骑手职业伤害险等相关险种落地,进一步探索设立最低单价制度,进一步改善骑手服务评价体系。
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郑杨作会议总结。他提出,要更好发挥金融在人民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一是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互联互通。二是进一步强化金融中心城市的大机构集聚度,提升市场主体活力。三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尤其是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以及数字金融方面,要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模式。四是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开放,尤其是人民币国际化、数字货币桥等方面要进一步突破。五是进一步强化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安全网建设,更好统筹发展与风险防控的辩证关系。
本次会议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4年度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