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1-09 02:00:30 股吧网页版
飞天!商业航天万亿市场按下启动键
来源:上海证券报

  □ 我国已形成较完善的商业航天产业链生态,企业总数达到500余家。其中,运载火箭企业约49家,卫星研制企业约141家,卫星营运企业约178家,卫星应用企业约154家

  □ 我国卫星工厂将迎来投产、扩建热潮。银河航天、吉利卫星的年产能目标均达500颗卫星;微纳星空规划新一代卫星智能化制造基地,目标是年产超200颗卫星

  ◎记者刘怡鹤

  航天产业的无限可能,正在一步步接近现实。

  全球商业航天新技术加快演进,巨型星座建设热火朝天,卫星互联网市场快速增长。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厚积薄发,产业链技术水平和完整度大幅提升。

  商业航天的多个里程碑节点留在了2024年。从这些节点出发,我国卫星产品和发射服务渐成规模,太空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卫星商业应用场景初步落地。

  商业航天被誉为新增长引擎,各地出台政策抢抓机遇。多位接受采访的人士表示,商业航天产业万亿元市场蓄势待发。

  热度空前

  2024年,国内的商业航天产业迎来了多个里程碑事件,为2025年商业航天的爆发奠定基础。

  “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这一新兴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得到认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原常委周伟敏对记者说。

  2024年8月6日和12月16日,我国“千帆星座”和“国网星座”相继成功发射首批组网卫星。巨型星座建设是当前全球商业航天产业的主要目标。这两个巨型星座计划的卫星数量均超过1万颗,批量组网建设序幕的拉开,意味着高频次火箭发射、批量化生产卫星不再遥远。

  商业航天产业链复杂,涉及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及应用运营服务等众多环节。我国形成了较完善的商业航天产业链生态,企业总数达到500余家。其中,运载火箭企业约49家,卫星研制企业约141家,卫星营运企业约178家,卫星应用企业约154家。随着近期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首次发射任务,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链补上了最后一环。

  上市公司也纷纷掘金新赛道。思科瑞子公司海南国星飞测作为海南文昌航天城入驻的唯一提前布局产能的第三方检测服务商,正稳步推进建设落地,建成后将为火箭产业园、卫星超级工厂及相关配套项目提供完善的检测服务配套。

  高华科技的高可靠性宇航级传感器可在恶劣和严酷环境下长期稳定工作,过去十几年里在长征系列火箭上建立了较为深厚的配套基础和良好的应用口碑。目前,公司已与中科宇航、星河动力、东方空间、星际荣耀、零壹空间、蓝箭航天等商业航天伙伴建立合作关系。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QuiltySpace的报告预计,SpaceX“星链”2024年将实现66亿美元收入,并首次实现正向自由现金流。近期更有消息称,经过一笔股票回购交易,SpaceX的估值将被推高至约3500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

  天仪研究院副总经理吴兴贵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SpaceX实现盈利让行业信心倍增,因为其盈利不是依靠国家扶持或融资,而是完全依靠用户付费。就像互联网的模式一样,大众真正用起来,实现了产业链的商业闭环。”

  突破不断

  技术水平是决定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尤其是火箭复用技术,对于降低成本,实现航天工业化至关重要。

  2024年,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一级复用次数已超20次,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在第五次试飞中成功实现了“筷子”夹火箭,即通过机械臂捕获降落的助推器,距离火箭完全复用的目标更进一步。

  大量的可重复使用火箭试验和发射需求形成趋势。2024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蓝箭航天等单位的重复使用火箭试验箭均完成了10km级飞行试验,不同技术路线得到验证,表明我国已取得重复使用火箭关键技术突破,为2025年实现首飞奠定了技术基础。

  低成本、高集成、性能强的可堆叠平板卫星,可以像平板电脑一样堆叠起来,是实现高效发射、快速组网的基础。微纳星空2024年发射的泰景四号03星填补了我国商业领域Ku频段相控阵雷达卫星的空白,其扁平化构型设计,颠覆了传统卫星立方体设计思路和物理形态,大幅提高了火箭整流罩内空间的利用率。

  产品化同步推进。目前,我国已有若干商业火箭进入稳定运营阶段。星河动力首席战略官孟宪博向记者介绍,星河动力以国内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实际需求为导向,遵循“固液并举”的产品路线,系统规划了两个系列四个型号的火箭产品。其中,“谷神星”系列运载火箭已实现稳定的规模化发射,创造了“三天两地两发”的高频次发射纪录,全年发射数量在国内民营企业中保持领跑地位,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商业卫星公司的交付能力也持续提升。2024年初,微纳星空第二次以“一箭五星”的形式将“泰景”系列5颗卫星送入太空。“5颗星5种技术状态,同时出厂、同时发射,圆满收官。”微纳星空副总经理周鑫说,这次发射标志着微纳星空已实现了短时间内承接不同任务并快速反应,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能力。

  商用可期

  在2024珠海论坛之商业航天发展论坛上,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表示,国家航天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支持鼓励、规范有序发展商业航天,加强顶层规划,优化行业准入,鼓励商业航天企业参与国家项目,推进商业航天共建共享,支持商业航天企业“走出去”。同时,要加强行业监管,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生态,推动建立商业航天联盟,切实打造商业航天新增长引擎。

  随着批量卫星组网的启动,我国卫星工厂将迎来投产、扩建热潮。银河航天、吉利卫星超级工厂的年产能目标均达500颗卫星。微纳星空除了在北京昌平投入卫星智能化产线外,也在江苏省无锡市经开区规划了占地50亩、总投资10亿元级的新一代卫星智能化制造基地,目标是年产超200颗卫星。

  周鑫说:“我们希望在产能不断爬坡过程中产生‘飞轮效应’,真正满足未来商业市场多元化多领域的制造需求。”

  批量化研制和生产模式既需要强大的研发能力支撑,也需要用户的强力牵引。吴兴贵说,截至目前,天仪在轨SAR(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已获取数万景成像数据,应用于城市安全、应急救灾、基础设施监测等重点领域,助力全球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2025年,天仪将加快SAR卫星星座建设组网,以及重点行业规模化应用,形成基于InSAR(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完整解决方案服务。

  孟宪博认为,商业航天产业要经历3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开放”,对应国内商业航天萌芽至今的近十年,市场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第二个阶段是“闭环”,即实现商业价值创造,商业航天企业逐渐盈利;第三个阶段是“赋能”,形成“航天+”丰富多样的产业业态,6G卫星互联网框架下的C端各类超级应用陆续出现,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更长远看,洲际运输、太空旅游、太空采矿、太空移民等更多充满想象空间的商业航天业务形态,这些过去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也许将在未来10到20年内逐步成为现实。

  当下,商业航天产业万亿元市场蓄势待发,产业期待指数级增长的到来。“未来的每一年都很关键。我们相信在2025年将会看到更多商业火箭从商业发射场腾空而起、卫星以几何增量进入太空、多元化的卫星互联网应用场景走入视野。”孟宪博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