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深圳以规划执笔、资源作墨、海陆为卷,绘宏伟蓝图,展鹏城新姿。回望2024年深圳规划和自然资源、海洋发展的十件大事,新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深圳规划建设与城市开发齐头并进,深圳都市圈辐射带动,区域协同一体新格局渐成,“核心引擎”动能澎湃。国际红树林中心揭牌,“山海连城”贯城串趣,“绿美深圳”徐徐铺展;“现代海洋城市”起锚扬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快推进。深圳在繁华中守宁静,在发展中显生机,生态文明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
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正式揭牌成立,打造彰显深圳全球形象靓丽新名片
2024年11月6日,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签署仪式在深圳成功举办,首批18个成员国代表共同签署协定,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进入实体化运行,成为落户深圳的重要国际组织。以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为牵引,深圳加快打造国际一流的滨海湿地城市和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国际交流合作,举办2期红树林保护修复国际研讨班,与马达加斯加、柬埔寨签署红树林保护修复合作协议,全年完成红树林营造17.48公顷,建设自然教育中心(自然学校)47个,丰富的自然体验课程服务市民近10万人次,红树讲堂跨学科融合实践等两项自然教育活动荣获第十二届“梁希科普奖”,全民守护生态的共识加速汇聚。
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实施,描绘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新蓝图
2024年9月26日,深圳首部陆海统筹、多规合一的城市发展空间蓝图《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明确深圳为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全民共享的和美宜居幸福家园。以实施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统领,深圳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筑牢安全发展空间基础,打造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空间格局、“1+7+N”全域创新空间格局、“四带八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深入推进深圳都市圈及深港、深中、深河等城市群一体协同发展,高标准打造宜居、枢纽、韧性、智慧的全球标杆城市。
划定100平方公里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区域,积极构建城市规划建设和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创新超大城市集中连片开发建设深圳实践,坚持招商引资、产业培育与集中连片区域开发建设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划定72片约100平方公里集中连片区域,高规格举办招商推介大会,推出13平方公里首批招商用地,确保各类优质项目落得下、建设快、发展好。全年完成土地整备8.3平方公里,落地集中连片区域开发建设项目57个,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超3000亿元,17个项目完成土地出让,龙华区华南物流园片区、深汕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等11个项目开工建设。
编制实施低效用地盘整规划,城市发展“集约度”实现新跃升
坚持宝地宝用、集约发展,创新思路盘活存量低效土地,编制实施低效用地盘整和功能优化调整规划,通过城市更新、土地整备、腾挪释放等多元举措,分类有序盘整全市约215平方公里低效潜力土地。规划打造立体城市,编制实施《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规划(2024-2035年)》,以重点片区、轨道枢纽等为重点推进地上地下一体开发,空间分层出让、三维地籍等改革试点获自然资源部高度肯定,空间利用更集约、更高效。
健全城市规划设计体系,城市科学、人文、艺术精神更加彰显
加强城市规划“一盘棋”统筹,建立健全“多规合一、多层细化、多域示范”的城市规划体系,编制《山海城市特色风貌规划设计导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导则》《完整社区规划建设导则》和《民用建筑新型基础设施设计通则》《工业上楼建筑设计通则》《新型产业用房(M0)建筑设计通则》,形成“三导则、三通则”城市风貌和建筑品质导控体系。突出“世界眼光、中国气派、湾区特色、岭南风格、深圳气质”,注重山边、湖边、河边、海边“四边”美感,聚焦0.5-5.0平方公里片区级精细化设计,高标准开展光明中心区、梅林关片区等一批重要功能节点城市设计,推动深圳唯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鹏城村2035保护规划获批,科学人文艺术交融,城市精神愈发彰显。
规划打造525平方公里“20+20”产业空间格局,建立应保尽保、强大可持续的空间要素保障能力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印发实施《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空间布局规划(2024-2035年)》和《深圳市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保障指引》,优化细化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范围,统筹布局20大科技创新集聚区,规划打造约525平方公里的“20+20”产业空间总体格局,全年围绕“20+8”产业集群整备连片产业用地350.6公顷,供应产业用地313公顷,以强有力的要素保障支撑“工业第一城”向新向上。
供应居住和民生设施用地877公顷,人民城市规划建设更有温度更有获得感
聚焦住有宜居等“民生七优”目标,高标准编制面向2035年的城中村改造、基础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等布局专项规划,完善社康服务中心、社区医院等规划建设标准,加快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发布《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2024版)》,减少住宅公摊面积,有效提高得房率。坚持“四跟”策略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力度,全年供应居住用地151公顷、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726公顷,总和占各类建设用地供应比重73%,有力保障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第三十高级中学、茜坑水厂改扩建、彩梅立交改造等一批重大民生基础设施落地。
升级打造四维时空数字底座,城市规划数字化转型蹄疾步稳
前瞻布局支撑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发展,以实景三维数据为底板,以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一张网”为支撑,完善覆盖“空中、地面、地下、海洋”的四维时空数字底座,支撑打造全市域统一时空信息平台,助力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健全城市规划全周期数字化体系,建设“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市区合作推动国土空间开放治理网络建设,实景三维赋能的城市规划建设会商会审等成果入选自然资源部、国家数据局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深入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编制低空航空器起降设施布局规划,探索编制低空数字空域图,助力深圳打造“低空经济第一城”。
深入实施山海连城计划,绿美深圳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纵深推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编制2035自然保护地规划,出台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方案,推深做实田长制、林长制,发布全国首个红树林碳汇地方标准,红树林保护碳汇全链条交易获评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联合恩平市完成红树林保护碳汇跨区域首拍。全年完成10个绿美广东示范点建设,新增种植树木65万株,完成林分优化4520亩、森林抚育29348亩、新造林抚育3430亩,开展竹子林山廊整治等43个生态修复项目,新增生态修复面积26.71平方公里,绿道、碧道、骑行道、步行道串联成网,鲲鹏径一号桥入选广东省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深圳湾禁渔十周年成效显著,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公式海洋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8%,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海洋经济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8%。南海东部油田连续3年高产稳产油气超2000万吨。深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3338万标箱,增幅为近10年最高,稳居全球第四。国际金枪鱼交易平台总交易额超12亿元。海洋电子信息、水下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增长较快。涉海重点项目进展明显,深中通道、妈湾跨海通道正式通车,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揭牌运营,深圳海洋大学东校区工程封顶,深圳港盐田港东作业区、西部出海航道二期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取得新突破,完成全球首次深海采矿6000米级海试,实现海上风电驱动海水制氢,我国首个LNG冷能养殖“蓝色粮仓”喜获丰收。成功举办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国际深海科学技术大会。海洋治理空间持续拓宽,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获批两项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