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1-10 17:34:40 股吧网页版
一文读懂:人民银行为何此时暂停国债买入操作?
来源:新京报 作者:姜樊

  人民银行暂停国债买入操作,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

  1月10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鉴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人民银行将自2025年1月起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后续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

  此消息发出后,当日国债期货全面下跌,其中30年期主力合约跳空低开,一度大幅下跌超1%,创今年以来新低。国债价格下跌,有助于国债收益率的提升。银行间现券收益率加速上行,5-10年期国债活跃券上行4个-6个基点,5年期“24附息国债14”报1.475%,10年期“24附息国债11”报1.665%,30年期“24特别国债06”报1.945%。

  东方金诚研发部执行总监冯琳表示,人民银行暂停买入国债将减少对国债的需求,同时不排除人民银行在暂停买入阶段仍卖出长债的可能性,以此来调节债市供求关系。人民银行在前期多次提示风险并采取相应监管措施后,人民银行对债市的调控力度加码,旨在遏制近期债市收益率快速下行的“抢跑”势头,稳定市场预期,同时也有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

  平衡市场供求关系、避免收益率持续走低

  从正式启动至今,人民银行国债买入操作仅进行了5个月。对于人民银行暂停此次国债操作,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为了平衡市场供求关系。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近期市场对国债需求增长较为迅猛,据估算,去年第四季度,国债发行量较前年同期增长了15%,但市场需求却增长了近30%。持续的供不应求局面使得国债市场供需失衡,暂停买入操作可直接减少市场上的国债需求,缓解当前供需矛盾,避免国债市场过热。

  “如此操作也可避免收益率持续走低。”梁斯进一步指出,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债市做多情绪高涨,各期限利率债收益率普遍大幅下行,10年、3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分别一度跌破1.6%、1.9%,市场利率过快下行不利于市场稳定。暂停买入国债可以给市场降温,让市场参与者更加理性地对待国债投资,防范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还指出,人民银行购买任何资产都是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和人民银行的资产创造负债,这意味着人民银行买入国债也将为市场提供额外的流动性。但当前国债需求持续上升,说明金融市场现在资金的供给相对宽裕。因此不需要人民银行通过购买国债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表示,人民银行暂停国债买入,流动性充裕仍是首要目标。2024年8月以来人民银行每月维持国债净买入,而12月长债利率快速下行并达到1.6%的中枢,人民银行宣布停止买入国债,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防范金融风险。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公告仅仅是提及暂停买入操作,并没有表示将会卖出。

  恢复国债买入操作需考虑供需关系和流动性情况

  人民银行自去年8月起开始在公开市场上启动国债买入操作,至去年12月已连续进行5个月的操作。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去年人民银行共计净买入国债面值达到10000亿元。

  展望2025年人民银行购入国债的情况,曾刚表示,是否恢复国债买卖操作,主要看市场供需关系以及资金面的情况。

  “如果未来国债市场当前的超额需求产生了变化,人民银行就可能重启国债买入。”曾刚表示,如果市场整体流动性不足,为了进一步保障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也可能会重启这项工具。

  梁斯亦指出,暂停国债买入操作并不意味着市场流动性收紧,人民银行会通过其他公开市场操作、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向市场注入短期和长期资金,继续维持市场流动性充裕。这体现了货币政策调控上的灵活性,根据市场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政策工具的运用,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冯琳也认为,后续若政府债券供给放量,长债收益率回升至合理水平,市场供求关系能够自发地趋于平衡,人民银行就有可能恢复买入国债,继续发挥通过国债净买入操作向市场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的作用。

  冯琳预计,受人民银行暂停买入国债影响,短期内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但在今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下,债牛的大方向难现根本性逆转。

  此外,明明还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2025年赤字率提升,而地方化债诉求下预计全年地方债供给相较2024年将进一步抬升。考虑到全年赤字规模、特别国债发行计划均是在3月的两会公布,届时国债买卖和买断式逆回购两项工具或更多发力,以维持资金面充裕平稳。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姜樊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