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1-11 15:27:29 股吧网页版
开年中国经济一线观察丨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水”——开年中国经济一线观察之三
来源:新华社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血脉畅通,经济肌体才强健有力。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近日,新华社记者在多地调研中观察到,金融系统靠前发力,瞄准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为全年经济开好局、起好步加油助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靠前发力有效支持经济稳增长

  江苏连云港,海州区“悟空智算”高性能智能算力中心项目建设正酣。项目全部投产后总算力将超过6500P,为当地生物制药、石化等行业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充沛算力资源。

  浙江宁波,泰一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的10条产线“满弦”开工,工人几班倒,赶制一批即将出口海外的固体饮料产品。

  记者在调研中感受到,金融支持稳增长力度持续加大,有效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创新动力:1月2日,国开行江苏分行向“悟空智算”项目三期发放2.42亿元贷款,助力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元旦刚过,中信银行宁波分行的500万元信贷资金打到了泰一健康的账上,助力企业拓市场。

  “开年即开跑,我们立足职能定位,加大工作推动力度,强化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服务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助力经济发展良好开局。”国开行江苏分行客户四处副处长周腾表示。

  早谋划、早部署、早发力。针对年初项目开工多、资金需求集中的情况,金融领域正在积极行动。

  “截至1月9日,我们已累计实现对公信贷投放超100亿元,1月份仍有115亿元信贷项目储备在投放流程中。”光大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郭志雄说。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2025年开年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带动企业融资需求上升,银行信贷投放节奏明显前置,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不断畅通的金融血脉,离不开宏观政策的有力引导。

  去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实施比较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逆周期调节力度明显加大。一方面体现为总量“稳”,两次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另一方表现为价格“降”,两次降低政策利率,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又是一年“开年忙”。挑选、过冰、打包、入库冷藏……正值年初订单需求旺盛,福建锦裕发冷链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片火热景象。企业刚刚在建行申请到了一笔250万元贷款,利率不到3%,比2024年降了近11%。

  “随着国内消费市场不断升级,冷链物流需求上升,行业迎来稳步发展。越来越低的融资成本,让我们‘轻装上阵’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企业负责人吴能顺说。

  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是信贷投放的“总闸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5年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月3日至4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5年工作会议,围绕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一系列部署:“择机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金融总量稳定增长”“注重盘活存量金融资源”……

  “这些系统部署,为年初着手谋划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具体指引。”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深入挖掘有效融资需求,同时将持续强化利率政策执行,为促消费、扩投资创造有利的利率环境。

  精准有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联合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推进会,首批6家企业与6家银行当场签约,共计将获得超130亿元融资支持。

  实打实的举措,是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注脚。

  镇江大东纸业3000万元、江苏盐昇光电新材料3000万元、江苏联博精密科技2000万元……元旦当天,光大银行南京分行为6家制造业企业投放贷款共2.5亿元。

  “我们在2024年底就已经制定了今年的信贷投放计划,抓好‘首日、首周、首旬、首月’时间节点,围绕重大项目、重点领域,确保新年信贷投放时效快、结构好。”光大银行南京分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刘俊告诉记者。

  调研中,记者观察到,瞄准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向,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正在成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力点。

  数据显示,2024年11月末,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3.87万亿元,同比增长12.8%;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4.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2%;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这些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当前,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需要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特别是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的活力。

  开年第一天,扬州餐饮品牌老土灶的第13家门店在网红街区皮市街开业,生意十分火爆。

  “随着消费复苏,多家店面的营业额逐步攀升,我们趁势而上再开新店。生意越做越大的背后,金融的支持给了我们底气。”老土灶总经理单霖表示,工行第一时间提供了200万元贷款,用于门店日常经营。

  从大项目到小生意,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金融“活水”润泽千行百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离不开货币政策的“精准滴灌”。

  近年来,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越来越多金融活水流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

  自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设立以来,截至2024年底,银行与企业已签订贷款合同金额超过8000亿元。“还有1000个项目已达成贷款合作意向,正在抓紧推进审批授信。”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表示。

  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明确了一系列工作安排: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加大工具支持力度;优化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完善绿色金融评估;提高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资金使用效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的支持。

  “围绕‘大力提振消费’这一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我们将适时研究创新金融产品工具,进一步加大对消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彭立峰说。

  可以预计,在政策引导下,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会更足、成色会更亮。

  多方合力破解融资痛点难点

  当前经济形势下,金融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有效的支持,有着重要意义。

  不久前,济南品佳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中标了一笔订单,原本令人高兴的消息却让负责人贾秀强犯了难:购置进口原材料急需的资金一直没有着落。

  受益于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企业融资需求受到关注,当地农行及时提供了100万元的信用贷款,解了贾秀强的燃眉之急。

  长期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面临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推动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基层,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搭建银企精准对接的桥梁,成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新探索新路径。

  尽管成效明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仍面临不少难点堵点,值得关注。

  调研中,一些企业家、金融从业者道出了不少期待解决的问题: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不平衡不协调,耐心资本不足、科创企业缺少全生命周期资金支持,养老产业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普惠金融有待扩面提质……

  “迈上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中国经济,需要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和产品。要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打通融资堵点难点,促进金融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教授万晓莉表示。

  围绕重点,瞄准痛点,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正在持续发力。

  2024年底,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出台养老金融发展“规划图”,从拓宽银发经济融资渠道、健全金融保障体系、夯实金融服务基础等方面提出重点举措;

  2025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用好用足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探索常态化的制度安排,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

  1月7日,《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外发布,七大方面25条措施,众多企业尤其是科创企业将迎来更丰富的融资渠道。

  与此同时,不断涌现的金融服务新模式、新机制,正在为更多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福建,通过银行的绿色审批通道,一家新材料科技公司拿到1000万元贷款,解决了流动资金难题;在山东,受益于“火炬创新积分贷”创新产品,一家生物产业公司成功购置新设备,解决了产能受限问题;在广州,通过知识产权质押综合授信方案,一家专注低空经济的科技公司获得1500万元贷款,顺利扩大产能……

  新年开新局,实干正当时。

  神州大地上,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沃土,将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添动力、增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展现新气象。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