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1-12 07:39:50 股吧网页版
连续5个月后“暂停买入” 什么信号?国债后市怎么走?来看解读
来源:期货日报

  在连续5个月净买入后,央行宣布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

  消息发布后,国债期货全面下跌,各品种都创下今年以来新低。国债价格下跌的同时,国债收益率迅速跳升。

  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消息,鉴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人民银行决定自2025年1月起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后续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

  此前,根据央行官网发布的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业务公告,央行自8月开始每月都在净买入债券,8月至12月分别净买入1000亿元、2000亿元、2000亿元、2000亿元和3000亿元面值,合计共向市场注入流动性10000亿元。

  从直接影响来看,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此次央行暂停买入国债将减少对国债的需求,同时不排除央行在暂停买入阶段仍卖出长债的可能性,以此来调节债市供求关系。这意味着在前期多次提示风险并采取相应监管措施后,央行对债市的调控力度加码,旨在遏制近期债市收益率快速下行的“抢跑”势头,稳定市场预期,同时也有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

  在南华期货债券分析师徐晨曦看来,央行暂停买入国债,主要是因为债券市场交易持续过热。去年12月中旬以来市场快速上涨,已经透支了降准降息的预期。今年短短几个交易日,市场表现出的交易热度不减,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与资金利率倒挂,定价极不合理,不仅积累了市场风险,而且导致中美利差不断扩大,人民币汇率持续承压。央行不希望债券市场过度透支政策,需要保持汇率稳定,因此暂停购债以平抑市场的交易热度。

  而从央行买入国债的作用来看,徐晨曦介绍,一方面是对利率的指引,另一方面是流动性的释放。央行暂停买入国债表明目前不支持利率下行的态度,同时可能意味着会减少流动性的投放,这需要结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观察。虽然买断式逆回购的数量要月末才会公布,但观察今年以来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可以发现基本维持净回笼状态。结合央行近期约谈部分机构,以及在稳定汇率方面的努力来看,如果债市交易过热的状态仍不消退,不排除还有其他平抑手段,因此近期国债市场的波动性可能加大。

  “近几年我国债券收益率下行较为明显,央行宣布暂停国债买入,有助于缓解资产荒,平衡国债市场供求关系。”中信建投期货国债期货研究员孙玉龙告诉期货日报记者,这表明了央行对机构国债持续买入行为的监管,从口头警示到了具体政策落实的过程。这意味着国债收益率未来的下行趋势将不再如此前那般顺畅,基于该预期,机构投资者持续买债的行为将受到显著约束,预计短期债市面临一定调整。

  万家基金首席宏观分析师熊义明表示,央行宣布暂停购买国债,主要向市场传递抑制利率过快下行的意图,预计短期债券市场或震荡运行。如果利率继续下行,央行可能采取更多措施。从品种来看,央行暂停买入国债对短期国债影响较大,但对长债的直接影响较小。央行去年8月开始国债买卖以来,买的基本是短期国债,其对长债影响主要是预期层面的。展望后市,预计债券利率整体上行空间有限。在后续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包括央行在内的政策仍将继续发力,继续降准降息或是大概率事件。

  后续来看,王青认为,若政府债券供给放量,长债收益率回升至合理水平,市场供求关系能够自发趋于平衡,央行就有可能恢复买入国债,继续发挥通过国债净买入操作向市场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的作用。“我们判断,受央行暂停买入国债影响,短期内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王青表示,但在今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下,债券牛市的大方向难现根本性逆转。值得一提的是,暂停买入国债,或意味着一季度降准概率上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