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联储降息帷幕的开启,全球金融市场投资策略迎来重要调整。回顾2024年,面对不同经济体间货币政策和经济修复步伐的错位,投资机构不断调整策略、适应新周期,固收资产获得了广泛青睐。
2025年,全球哪些领域债券有望获得突出表现?高收益债板块如何筛选投资个券?人民币债券能否持续被外资看好?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还有哪些提升方向?带着这些问题,新华财经专访了景顺董事总经理、亚太区固定收益主管黄嘉诚。
“我们继续看好亚洲新兴市场当地货币债券,尤其是人民币债券投资价值仍在显现。”黄嘉诚表示,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境外机构对人民币债券的兴趣和投资热情也在持续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稳健发展和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全球投资者参与中国境内债券市场的规模有望进一步增加。
亚洲新兴市场债券前景可期
2024年,新兴市场债券尤其是高收益债板块表现亮眼。数据显示,摩根亚洲信贷非投资级别债券指数持续录得正数总回报,截至当年11月8日的涨幅达16.1%,跑赢美国及欧洲高收益债券指数。
据黄嘉诚介绍,亚洲高收益债券是短期资产类别,存续期平均约为2.4年,相关利率敏感度低于亚洲投资级别债券。回顾近三年,由于高收益债券发行量有限及房地产板块比重下降,摩根亚洲信贷非投资级别指数的市场价值由2021年年底的2350亿美元,下降至2024年10月底的1380亿美元。
“过去几年,BB级债券一直在亚洲高收益债券指数中占比最大,约为45%。但是我们发现,自2021年年底以来,评级分布重心正在向CCC级转移。”黄嘉诚在分享其观察到的信用下沉现象时表示,亚洲高收益债券市场相对美国高收益债券更具吸引力,且未来有收益率提升机会。
同时,在新兴市场经济稳健修复的过程当中,亚洲投资级债券在2025年有望迎来不错回报。“相对于历史水平以及全球投资级别信用债,亚洲投资级债券息差目前处于紧缩水平。亚洲金融债券、二级银行票据及保险公司次级债等,目前具有较高的相对配置价值。考虑到潜在的利率波动,相对于长债,我们继续看好5-7年期信用债。”黄嘉诚说。
除了博弈高收益债领域,2025年加强配置亚洲经济体政府债券也不失为一项稳妥选择。随着美联储于2024年9月进入降息周期,亚洲地区的资本外流压力正在逐渐消退。
黄嘉诚认为,亚洲区域央行目前有更大的降息空间,在全球经济修复持续放缓的背景下,预计更多经济体的央行将实施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投资亚洲多数币种政府债券有望带来更多资本增值。
人民币债券吸引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在金融高水平开放背景下,人民币资产日益成为境外投资者在全球资产配置中不可或缺的资产类别。人民币债券具备较高独立性,与海外其他资产的相关程度偏低,这给外资配置提供了很好的分散风险选择。同时,2024年以来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也为人民币债券跑赢国际其他主要资产带来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人民币债券市场环境在中短期内仍将保持‘顺风’,收益率曲线在2025年还将趋陡。”黄嘉诚进一步表示,短端债券收益率在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的背景下会继续走低,长端人民币债券收益率则可能受到政策引导和监管举措影响更多一些,市场仍在等待中国更多刺激政策组合的细节和落地。年初时段,需关注央行降准降息能否落地,以及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安排。
另从融资角度来看,2024年熊猫债发行规模继续刷新历史,在成本优势和开放程度提升等多重因素的支持下,境外机构在境内债市融资的需求不断升温。
据黄嘉诚介绍,“由于人民币债券的融资成本偏低,不少跨国或者外资企业都逐步涉足人民币债券市场进行融资。目前,在人民币债券市场进行融资的跨国企业,主要是在大中华地区本身就有一定业务和人民币融资需求的主体。这些企业原来主要在其他货币市场进行债券融资,而近两年‘火热’的人民币债券市场,为他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业务本地融资渠道,并且也有效降低了汇率风险。”
“随着人民币债券市场吸引力不减,融资成本保持在低位,未来会有更多本身对人民币没有融资需求的外资企业,专门选择在人民币市场进行融资,进而拓宽主体自身的融资渠道。”黄嘉诚补充道。
迈入2025年,在赞许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成绩的同时,也需要时刻关注市场主体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产生的新诉求。在黄嘉诚看来,境外投资人通过债券通等方式投资境内债券时的交割流程存在进一步优化空间,配套风险对冲工具和流动性管理工具也需要持续完善。
黄嘉诚表示,“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仅允许境外央行等三类机构参与。如果政策能对境外商业机构逐步放开回购业务,满足其流动性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需求,将进一步提振境内债市对外资的吸引力。”
展望后续,黄嘉诚指出,“我们期待监管部门继续推动政策改革和创新,也希望监管加强对债券投资人利益的保护,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债券违约处置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国内信用评级质量,大力推进会计准则与国际标准接轨,以此增强信用债券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