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周报关注“双碳”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包括碳中和政策、地方动态、企业实践等。我们将通过精选每周碳中和领域的重大事件,并进行点评的方式,提供一个及时全面的碳中和信息平台。
一、碳中和政策
1、建设全国统一的资源环境市场要素确权是关键,开展跨省排污权交易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明确提出,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资源环境市场。
《指引》指出,“有关部门要分领域健全完善资源环境要素确权、登记、抵押、流转等制度”“加快形成统一交易规则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指引》第三十一条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实施省域内统一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并指出要“探索开展跨省级行政区排污权交易”。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建设全国统一的资源环境市场利于促进该领域市场化的发展。资源环境要素确权是关键因素,只有解决了确权,后续的登记、抵押、流转才会顺畅。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指引》对各地区、各部门加快融入和主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出方向性、框架性指导和阶段性工作要求,要素确权问题的解决将促进碳排放权的顺畅流转。
2、中国首份气候变化双年透明度报告:实现碳中和至少需268万亿元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公布,显示2021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129.9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至少需要资金268万亿元。报告首次披露了2020和2021年温室气体清单,明确了碳达峰的定义和范围,还有判断我国是否达峰,以及实现碳中和需要多少资金的内容。报告称,目前中国人均能源消费和人均生活用电量距离OECD国家整体水平还有一定距离,未来一段时期能源需求还将刚性增长,碳排放还将在一段时期内有所增加;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资金缺口,需要国际社会支持;获得的技术转让受到限制;希望获得更多能力建设支持。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我国在应对生态保护、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依然面临艰巨任务,需重视能源转型,加强节能降碳技术创新部署与支持投入。
3、三部门发文:101个地方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
1月10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实施范围的通知。通知明确,自2025年1月1日起,在北京市朝阳区等101个市(市辖区)实施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纳入政策实施范围的项目包括医院、学校、办公楼、综合体、展览馆、会展中心、体育馆、保障性住房以及旧城改造项目等政府采购工程项目,含适用招标投标法的政府采购工程项目。鼓励各政策实施城市将其他政府投资项目纳入实施范围。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推广和使用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为支持建筑领域形成绿色低碳转型的长效机制提供纲领性引导。
4、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第一版上线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要求,生态环境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牵头建设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第一版现已上线运行。该数据库作为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社会各界提供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基础数据支持,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数据库为各主体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提供参考依据,推动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效率提升。
5、2024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1月10日确认,2024年成为自1850年有相关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多项关键气候指标破纪录。
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当天发布新闻公报称,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达到15.10摄氏度,比上个最热年份2023年高出0.12摄氏度,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的气温水平高出1.6摄氏度。2024年是首个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摄氏度以上的年份。2024年除7月份以外,全年其他月份全球月平均气温也均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摄氏度以上。 该机构监测还显示,2024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均达到创纪录水平,分别为422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和1897ppb(1ppb为十亿分之一)。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全球气候变暖形势愈发严峻,必须尽快推出更多且积极的气候治理行动。
二、地方动态
1、陕西榆林签约全国首单淤地坝碳汇交易
1月7日,全国首单淤地坝碳汇交易——米脂县高西沟淤地坝碳汇交易落地陕西省榆林市,交易淤地坝碳汇量2万吨、金额150万元,每吨75元的交易单价创全国之最。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水土保持工程,既能拦泥淤地,又能储碳保碳。当前,榆林已建成淤地坝2.3万余座、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已淤坝地约55万亩,是全国淤地坝存量第一大市。本次交易是黄土高原淤地坝碳汇交易第一单,也是目前全国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单价最高的一单,这笔交易收益将反哺所在区域开展淤地坝工程管护、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等,最大程度确保碳汇成果群众共享。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淤地坝碳汇交易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当地增收致富和水土保持提质增效,还能够为黄河流域淤地坝碳汇交易的推进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浙江2024年绿电交易破100亿千瓦时
近日,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消息称,2024年浙江绿电交易累计成交电量109.60亿千瓦时,较上年增长40.7%;累计成交绿证5336万张,折合电量533.6亿千瓦时。聚合式交易电量超23.03亿千瓦时,占省内绿电交易的22.18%。
2024年,浙江累计组织绿电交易31场,参与绿电交易用户超2万家,消费绿电的用户涉及汽车制造、家具制造、纺织服装、化工等多个行业。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出“分布式绿电聚合交易”模式,全年有109家分布式聚合商、聚合2.5万个电源项目参与绿电交易,参与主体更加丰富。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浙江省绿色电力交易规模显著扩大,推动当地能源消费低碳转型,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满足社会绿色消费需求。
三、企业实践
1、清华牵头50余家企业成立碳足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战略需求,清华大学于1月7日在北京举办“第二届天工论坛”,并在论坛上正式宣布清华大学牵头、联合50余家重点行业龙头企业、行业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碳足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旨在联合产、学、研、用多方力量,协同推动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支持“双碳”战略目标实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可以实现高效的技术融合和数据汇聚,有助于应对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中有关标准、数据、场景等方面的关键挑战。
2、200万块光伏板,我国最大滩涂光储电站投产
从华电莱州企业官网获悉,近日,由中国电建承建的,我国最大滩涂光伏储能电站——华电莱州大型盐碱滩涂光储一体化项目在渤海湾畔投产发电,大片的盐碱地变身清洁能源新绿洲。电莱州大型盐碱滩涂光储一体化项目是我国最大滩涂光伏储能电站,整个项目占地面积1.8万亩,总共铺设了近200万块光伏板。全部投产后不仅能源源不断地提供清洁电力,还将在光伏板下灌注卤水,为当地群众产盐增收。该项目是国家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之一,装机容量1000兆瓦,配套建设200兆瓦/400兆瓦时电化学储能项目。电站集“光伏发电+盐业生产”于一体,实现了复合产业模式。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新项目投产不仅有利于当地百姓经营增收,还将为我国盐碱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思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