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1月14日公布的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2.26万亿元;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0%,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7.3%,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7.6%,增速相比上月有升有降、总体稳定,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保持稳固。
央行副行长宣昌能在当天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阶段,宏观经济政策还将进一步强化逆周期调节,央行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保证宽松的社会融资环境。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在保持金融业健康经营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近1万亿力度明显大于往年
2024年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近1万亿元,从历史上看属于较高水平。有权威专家告诉记者,近期地方化债和不良贷款核减对金融数据影响也较大,如果还原地方化债和不良资产处置的影响,12月贷款增速超过8%,银行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大于往年。
贷款利率继续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12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43%,比上年同期低约36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本外币)利率约为3.11%,比上年同期低约88个基点,均处于历史低位。
有市场机构估算,2024年12月,地方化债和不良贷款核减两项因素对贷款增长的影响可能超1.5万亿元。一方面,近期中央出台化债组合拳,用于置换隐性债务,据了解,新增专项债额度发行和隐债置换集中在11月和12月,12月置换量更大,融资平台等主体拿到专项债资金后,大部分会在10—20天左右归还债务,其中绝大部分为贷款,以免债券和贷款“两头付息”。据估算,12月全国地方债务化解共减少贷款1.2万亿元,其中专项债置换减少贷款1.1万亿元。
另一方面,年末不少银行为改善资产质量,密集挂牌转让和处置不良贷款。贷款核减会导致当月贷款存量减少,影响金融总量数据的同比增速。据估计,12月全国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处置不良资产规模可能超过3000亿元。
在地方化债和不良贷款核减的影响下,12月人民币贷款能够新增近万亿,也反映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显效。
“往年,金融机构在年底会留有余力,等待年初‘开门红’。2024年底贷款能在上年高基数上继续投放较多,说明9月份以来一揽子增量金融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出现一定回暖迹象。”上述权威专家称。
金融总量稳定增长 M2两年平均增速8.5%
2024年12月末,M2同比增长7.3%,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速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至6.3%。
业内专家认为,这可能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春节假期错位带来短期扰动。2025年春节时点有所提前,居民取现需求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更早开始显现,对2024年12月存款增速产生下拉作用,但不影响M2。二是财政支出提速,财政存款向企业存款转化。12月为财政支出大月,前期发行的政府债券资金在年末集中拨付,财政支出强度加大、进度加快,不计入M2的财政存款余额大幅减少,释放出的资金进入实体部门转为企业存款,带动M2增速回升。三是非银机构调整资产配置。《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议》已于12月1日生效,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降至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及以下,套利空间收窄,货币市场基金等非银机构将部分同业存款资金向其他资产形式转化,下拉存款增速。长期看,非银机构合理摆布资产配置、适度降低银行存款比重,有助于促进直接融资发展。
2023年是疫情平稳转段的第一年,M2增速明显加快,导致基数较高,从剔除基数影响的两年平均增速看,2023年和2024年末M2平均增长8.5%。宣昌能在发布会上也表示,2024年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成效,M2、社融、人民币贷款等反映金融总量的同比增速均高于名义经济增速。
有市场专家认为,从宏观政策出台到企业、居民投资决策调整,从信贷需求改善到信贷数据增长,都还需要一定时间。随着后续各项政策持续发挥效果,有效融资需求有望进一步改善,金融部门也将持续发力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共同支持金融总量持续稳定增长。
不断提升两项资本市场支持工具使用便利性
过去一年,央行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支持力度。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推出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还创设了两项资本市场的支持工具,有效改善资本市场预期。宣昌能指出,下阶段,央行将科学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据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介绍,截至2024年末,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累计操作超过1000亿元,金融机构已经和超过700家上市公司或者是主要股东签订了股票回购、增持贷款合同,金额超过300亿元,2024年全市场披露回购、增持计划上限接近3000亿元。
邹澜指出,在股票市值被明显低估时,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和证券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将有足够意愿运用两项工具提供的低成本增量资金去回购或者增持股票,“这样就形成内在的稳定平衡机制,能够有效发挥稳定市场作用,遏制市场负向循环。”
邹澜表示,央行将根据前期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工具设计和制度安排,不断提升工具使用的便利性,相关企业和机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获得足够的资金来增加投资。
货币政策仍需持续发力
按照中央“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要求,央行今年将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上,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持续较强。例如,近5年来,作为央行政策利率公开市场操作7天期逆回购利率共下调8次,累计下调100个基点至1.5%,引导各类市场利率持续下行。
业内专家表示,前期开展的降准降息等政策的累积效应还会持续显现。比如,从利率来看,一个企业签订的贷款合同,在合同期限内,利率会跟着市场利率不断下降,新的利率下调有降成本效果,前期利率调整同样持续存在降成本的效果,这种效果是累积体现的,而且累积后看效果更大。
总体来看,2025年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对实体经济较大的支持力度。在支持方向上,央行行长潘功胜日前在亚洲金融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方向将从过去的更多偏向投资,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重视消费。
市场专家也认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仍面临不少内外部不确定性,物价持续低位运行的情况依然存在,下阶段的货币政策仍需持续发力。未来央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与总体宏观调控思路转变保持一致,更多支持促消费、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