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1-15 01:57:19 股吧网页版
科创投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未来五年产业前瞻(十一)

  □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徐策中研智库何赛

  □ 科创投资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作用既体现在开拓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等新赛道上,也体现在引领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使传统产业也迸发出新质生产力上。加大科创投资力度,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

  □ 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下一个5年,我国科创投资的规模和影响力将持续扩大:通过前沿领域创新及应用投资,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大对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前沿科学的基础研究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投资,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投资建设多层次、多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进一步强化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

  □ 为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向科技创新领域,需要实施一批重大举措,加大对专项科研基金的支持力度,构建共性技术研发和技术扩散服务体系;落实一批重大改革,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计划的机制,建设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推进一批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更多的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指出,“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科创投资是指对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的金融支持,旨在推动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大规模科创投资是适应大科学时代科技活动特征的必然选择,是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抓手。

  一、科创投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

  科创投资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作用既体现在开拓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等新赛道上,也体现在引领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使传统产业也迸发出新质生产力上。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的主要领域。加大科创投资力度,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 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

  (一)大规模科创投资是适应大科学时代科技活动特征的必然选择

  当前,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一方面,科学技术正在以难以想象的方式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样式,成为关系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未来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显著增强,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尖端研究对大规模、资本密集的科研设施需求日益增长,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科技成果转化周期也显著缩短;科技创新模式也逐渐向多交叉学科融合、多创新主体协同创新方向转变,并大量运用数字化及人工智能工具,鼓励全社会的参与。在此背景下,科技活动呈现“高投资、高风险、高效率”的特征,对科创投资的规模、组织方式及运行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科创投资是新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不再依赖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而是主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科技创新通过不断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起到了核心和主导作用,成为当前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世界各主要国家均将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实现经济复苏、塑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在可能出现颠覆性成果的“硬科技”领域加大投资力度,以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占得先机,引领未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因此,科创投资对于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把握经济增长先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科创投资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

  科技创新是当前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的主要战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科技革命将重塑全球竞争格局和创新格局,争夺科技创新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美国自2020年起陆续发布推动高科技发展的战略和法案,确定新兴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并批准超过2000亿美元的投资和补贴用于加强科技研发;德国也制定了《国家工业战略 2030》《未来研究与创新战略》,争取技术领先地位以谋求保持德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美国等世界科技强国的技术优势均是通过长期持续、高强度的科创投资获得,科技投入占GDP比重常年保持在3%至4%左右。为此,我国必须加大科创投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在基础研究、核心关键技术的投入,切实支撑实现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环境不断优化,投资能力日益增强

  近年来,我国在加强统筹协调、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拓宽科创投资资金来源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科创投资的体制机制环境不断优化:已基本形成支持科创投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并加速形成以国企资本为主导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基础研究投入机制也在不断健全,逐渐形成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科技创新投资能力日益增强,使资本市场投资更多向“硬科技”领域倾斜。

  (一)我国不断完善科创投资政策机制,引导更多资金投向科创领域

  “十四五”时期,我国推进多项改革,出台一系列政策完善科创投资机制。

  在加强统筹协调方面,2023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发布,重新组建科技部,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形成部际协同、央地协作的工作格局。

  在资本市场领域,2023年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2024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随着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推行,以及对创业投资“募投管退”全链条政策环境和管理制度的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加清晰,基本覆盖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进一步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在拓宽资金来源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政策措施,支持中央企业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各地方也在积极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积极发展科创投资。多个试点城市正在积极推动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基金的成立,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其中,湖南、深圳、广州等地已经启动了首批AIC股权投资基金;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多个省份成立了科创投资母基金,重点投向具有硬科技的技术创新项目。

  伴随着科创投资政策机制的不断完善,更多资金被引导投向科创领域。2023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3.34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36%。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投入占比分别为6.77%、10.98%和82.25%,研发投入主要由企业贡献,占比达到77.7%。2024年上半年,我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案例数3033起,投资金额为1967.03亿元,主要投向新能源、汽车电子、芯片半导体、生物技术、医疗健康、新型储能、人形机器人等“硬科技”产业。

  (二)我国已经基本形成能够支持科创投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含科量”持续提升

  我国已经形成了由沪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三板及区域性股权市场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能够有效支持科创投资。当前,各板块和市场功能定位明确,层层递进,错位发展,共同为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加大入口端改革,持续引导中长期资金流入的同时,资本市场不断完善退市机制,促进市场优胜劣汰,使科技、资本、实体经济之间形成良性循环,A股资本市场“含科量”持续提升。截至2024年11月底,工业、科技、材料三个行业的IPO数量及筹资额分别占总量的88%和90%。

  (三)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正在加速形成

  当前,国有资金已成为我国创投市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的重要来源。数据显示,2023年政府及国资LP出资占比达73%。其中,政府资金认缴出资额占比为65.6%;2024年上半年,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LP合计披露出资金额占比达81.2%,在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深创投共投资“20+8”重点产业集群项目超过2800个,投资金额超过2300亿元,其中初创期、早中期项目占比超70%。

  除了提供资金,多地政府还对国资创投的容错机制进行积极探索。比如,广东省对国有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而是综合评价基金整体运营效果;安徽、湖北等多个省份也采取类似方式,提高国资创投的容错率,为“耐心资本”松绑。

  (四)基础研究投入机制不断健全,逐渐形成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不断优化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支持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设立研发基金、组建创新联合体、资助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基础研究中。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地方政府、企业携手,共同出资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和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还优化了分类申请与评审模式,将四类科学问题简化为“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和“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两类,并为原创性强、难以通过常规评审机制的项目设立专门渠道,旨在遴选具有非共识、颠覆性、高风险等特征的原创项目,引导和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投身于原创性基础研究。

  同时,一些企业也通过科学捐赠等形式,积极地参与到基础研究中。例如,小米公益基金会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无偿捐赠1亿元。

  此外,未来科学大奖、青橙奖、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等支持基础研究的社会奖项纷纷设立,这些奖项和资助项目在资助模式、评审评价方式上有不少创新点,显示出社会力量正以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支持基础研究。

  三、新时期科创投资的新空间、新方向和新机遇

  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科创投资规模将持续扩大。根据国研中心预测,到2035年前后,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将增长至7270亿美元。在新时期,科创投资的主要方向和新机遇将涵盖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一)通过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创新及应用投资,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由前沿技术驱动而产生的战略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正以其显著的前沿性、战略性、成长性和颠覆性,引领全球产业变革的新方向,但在新产业的培育期,需要大规模科创投资支持其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是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所在,将是下一个5年我国科创投资的核心方向之一,并带动新一代算力芯片、全模态大模型、量子计算、第四代核电技术及可控核聚变、未来电网、脑机接口等一系列前沿科技发展。中金公司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需求将达到5.6万亿元,未来6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投资规模超10万亿元。除人工智能以外,人形机器人、生物科技、6G通信网络、航空航天发动机等前沿领域也是下一个5年科创投资的重点方向。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发展研究》显示,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在2026年之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高速增长将主要依靠政府引导和投资驱动,之后将逐渐转变为市场需求拉动。

  (二)推进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以科创投资赋能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离不开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当前,传统产业往往存在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较低以及高污染、高能耗等问题。但是,通过科创投资,应用数字化、绿色化设备开发新材料、新工艺,传统产业将向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变,同时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和提升生产效率。例如,山西太钢近年来保持10亿元至30亿元左右的年研发费用投入,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开发出“手撕钢”等一系列高端产品,广泛应用于折叠屏手机、新能源汽车、高铁、航空航天等领域,成功实现高质量发展。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计,到2028年,我国数字化转型市场将达到7330亿美元,5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5.6%。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预计,到2050年,面向碳中和的直接投资可以达到至少140万亿元,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可观的投资推动力。

  (三)加大对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前沿科学的基础研究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投资,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和前提,而进行基础研究必须依靠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加大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加强对基础学科人才的投资,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路径。

  2023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重提高到6.77%,但是距离发达国家约15%的水平,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建议,到2025年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经费的比例应提高到9%,到2030年应提高到15%。在下一个5年,我国需要显著增加基础科研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大对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的投资比重,重点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基础理论、量子计算与通信、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航天深海极地探索等新兴交叉学科和前沿科学。

  除了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资,针对基础学科人才的投资也是未来重点方向。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到2025年我国将建设30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目前上海已经开始试点大学与高中合作办班,依托一贯制学校,聚焦理工科、医学及生命科学“跟踪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此外,建设全周期培育硬科技项目的投资孵化体系,设立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将资助端口前移,及早选拔人才,将是新时期科创投资的重点。2023年以来,广州、武汉、宁波、济南、杭州等多个城市都设立了人才基金,仅2024年上半年,各地设立人才基金总规模已经近百亿元。

  (四)投资建设多层次、多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进一步强化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

  投资建设多层次、多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将为源头创新、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注入强大动力,是推动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根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发布的《2024—2030年实验室建设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分析及竞争战略可行性评估报告》,到2027年我国实验室建设行业的市场将达到623亿元,2022年至2027年期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7.6%。此外,以中试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为主的成果转化类平台将是新时期建设重点。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创新平台建设,将使更多具有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多个省份制定了发展中试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的规划。例如,上海计划到2027年建成12个新材料中试基地;山东省计划建成2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使全省新型研发机构总量达到1000家。

  四、完善科创投资支持体系建设,激发全社会支持科创新动能

  为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向科技创新领域,需要实施一批重大举措,加大对专项科研基金的支持力度,构建共性技术研发和技术扩散服务体系;落实一批重大改革,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计划的机制,建设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推进一批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更多的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中试平台的布局,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一)实施重大举措,加大科技创新投资力度

  一是加大专项科研基金支持力度,支持央国企、地方政府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围绕高风险、高价值的基础研究、前沿科技领域开展投资。

  二是构建共性技术研发、技术扩散服务体系,组建“研发—转化—应用”一体化产业创新联盟,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联合攻关。

  三是开发支持科技投资的创新金融产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鼓励商业银行以创新型方式帮助科技企业融资。

  四是建立健全科创投资监管法律体系,明确科创投资过程中的各方责任和权利,规范政府引导基金的使用及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行为,保障投资者和被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加快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立法,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优化知识产权执法效能。

  (二)落实重大改革,完善科创投资政策机制

  一是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计划机制,消除不合理门槛和隐性歧视政策,鼓励民营企业以创新联合体形式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

  二是建设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拓宽科技投资项目退出渠道,提高科技贷款损失容忍度,健全风险分担机制。

  三是赋予科研院所及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揭榜制”,探索多元化资金支持模式,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

  四是强化国资监管的产业思维、科技思维,提高国有资产监管效能,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尽职免责机制,支持国有企业大胆试错,着力当好支持科技创新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

  五是支持公共科研设施社会化运营,对于不涉密的公共科研设施,可以委托给专业的科技服务公司运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管理和维护,以市场化方式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推进重大工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一是推进“重器”工程,围绕构建高水平基础研究能力,规划建设更多基础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二是实施“通途”工程,完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中试平台布局,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并为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提供试验场景,打通源头创新与实际应用间的通道。

  三是强化“筑基”工程,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畅通海外科创人才来华通道。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