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江苏发布《江苏省繁荣夜经济激发消费活力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这是江苏省首次出台关于繁荣夜经济的系统性政策文件。有意思的是,两天后,也就是1月10日,苏州市商务局与全家便利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这并不是巧合。被网友戏称为“早睡早起省”的江苏,如今在繁荣夜经济上如此主动,有着宏观经济背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列为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之首。正如江苏省商务厅负责人所说,培育发展夜经济,是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促进商文旅融合发展、增强百姓获得感的重要抓手之一。
从江苏的现实情况来看,繁荣夜经济,对于激发当地消费活力大有潜力可挖。据商务部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市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可2023年夜间消费最活跃的10座城市中,江苏的城市无一上榜。
经济大省江苏,亟须壮大夜经济。《措施》明确,提倡每个设区市至少打造一个“烟火气、江苏味、国际范”的夜经济品牌,探索发放分时消费券、夜间消费券等,支持机构、企业开发夜经济主题系列数字产品、服务,完善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生态圈。
这不是江苏第一次发力夜间经济。此前,江苏各地曾大力打造夜间文旅经济品牌,比如南京的“夜之金陵”、苏州的“姑苏八点半”等。但影响力最大的却是一些网络热梗,比如,对于“姑苏八点半”夜市活动,有网友调侃,原以为八点半开始,结果是八点半结束。再比如,南通曾推出为期约4个月、每日20时后免费乘地铁的举措,希望以此助力夜经济,当地则出现“夜市卖试卷”的名场面,甚至试卷还被逛夜市的家长们一扫而空。究其原因,当前江苏的夜消费仍以夜食、夜购为主,夜游夜娱、夜学夜健等消费供给还不多,夜消费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这次,江苏显然更对症下药。《措施》从商业、旅游、健康、研学、展演等5个重点领域着手,全方位多层次拓展“新夜态”。以展演为例,江苏各地正不断探索近几年火爆的“演唱会经济”。“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市”,是当下年轻人青睐的休闲方式,这样的“新夜态”能全面带动地方的“吃住行游购娱”。看准了这一点,不少城市出台针对演出市场的奖励政策。
日前,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苏州市共举办5000人以上规模演唱会65场、1000人以上规模演唱会90场,票房收入超8亿元,城市演唱会活跃程度居全国第五。去年11月9日至10日的演唱会,共吸引6万多名观众到场,苏州旅游消费金额较前一周同期增长19.2%,同比2023年增长55.7%,总计带动约3亿元消费。
不只是江苏,关于长三角城市夜生活的话题,近些年时常在互联网上被热炒。这里还有不少代表性案例——杭州曾被称为“唯一没有夜生活的新一线城市”,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只能去西湖边免费吹风。”可在2024年,杭州的夜经济却不可谓不热,关键就在赛事演出:去年12月,为期五天的2024世界羽联世界巡回赛总决赛,着实让杭州又火了一把。此外,2024年,杭州举办演唱会107场,举办数量升至全国第四,吸引观众约212万人次,实现票房收入约19亿元,撬动文旅消费近120亿元。
发展夜经济,长三角有特别的“通病”,比如县域经济乃至镇域经济发达,导致人口分散,致使中心城区的夜经济发展缺乏活力。但长三角发展夜经济也有人口优势,尤其是年轻人。夜经济是年轻人经济,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增长,2023年底达2.38亿人,全国每6个人中就有1个生活在长三角。
发展夜经济,相关部门可以多一些鼓励、引导与服务,少一些禁止、限制和整治,如此点亮“夜生活”、点燃夜经济才有望落到实处。在《措施》发布会上,“鼓励”“引导”字眼高频出现,尤其前者出现超20次。如此来看,江苏从省级层面系统谋划、推进夜经济发展,同时发挥各地“散装”活力,无疑开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