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基金在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月14日,伴随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磅发布,一项最新数据也新鲜出炉:回顾2024年,北京新设政府投资基金扩展至8个投资领域、带动社会投资286亿元。同日,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建议北京完善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容错机制。未来,希望政府投资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涌入,形成政府投资基金、活跃社会资本“搭台唱戏”的良性循环。
配备差异化激励、容错机制
郭田勇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北京市持续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支持非常重要,主要则在于直接融资带来的耐心资本涌入。耐心资本是支持科技企业持续创新、稳步发展的关键,政府投资基金应充分发挥其作为耐心资本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在创新领域的长期投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他坦言:“当前,创投形成了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体系,如何把政府投资基金的钱利用好,使其成为耐心资本,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据了解,回顾2024年,北京市已设立了信息产业、机器人等产业领域的8只政府投资基金,总初始规模达1000亿元。202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2024年北京新设政府投资基金扩展至8个投资领域、带动社会投资286亿元。
在郭田勇看来,现阶段,北京市政府投资基金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提升空间。包括基金管理办法有待更新,基金考核机制有待完善,需要完善合理的容错机制;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方面仍有发展空间等。
因此,郭田勇建议北京市应结合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包括基金管理职责、设立募集、投资管理、投资决策、投后管理、绩效考核和容错机制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此外,在郭田勇看来,如何让政府投资基金“好钢用在刀刃上”,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即容错机制的建立。他表示,耐心资本能够落地并长期运作的核心,就是要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责任机制,建立合适的风险、差错容忍机制。使基金管理者敢于承担一定的创新投资风险。在基金合规监管框架下,应该明确对项目失败的免责条款,实施尽职免责政策。郭田勇举例称,当前北京市已设立了8只政府投资基金,投向不同行业,风险程度也不一样,建议根据不同行业区别,配备差异化的管理方案、激励办法、容错机制。
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搭台唱戏”
同时,郭田勇指出:“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培育壮大耐心资本的目的并非政府唱起‘独角戏’。”
当前,民间社会资本的数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政府投资基金要通过其示范效应和政策激励“打好样”,希望政府投资基金撬动更多的民间社会资本进入,形成更大资金实力,形成创投良性循环。郭田勇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为此,他建议北京市应加大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力度,建立有效的风险共担和投资激励机制。通过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同,提供详细的项目储备信息,增强基金吸引力,提高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此外,遴选优秀的基金管理机构,确保基金的专业化运营,提高基金的市场化程度,以此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事实上,仅一周前,2025年国办“1号文”已聚焦政府投资基金。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今年国办发布的1号文件,也是首个国家级政府投资基金指引文件。从内容来看,涉及八方面共25条内容,涵盖政府投资基金的设立、募资、运行、退出全流程。
在郭田勇看来,《指导意见》文件落地,北京市也可能在这一框架下制定一套系统性办法。需要注意的是,北京在发展政府投资基金方面优势较多,北京是高端人才聚集地,科研机构众多,更有条件促进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同时,北京资金规模与撬动效应的优势也为高科技产业在北京成长、成熟搭建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北京商报记者郝彦/文张笑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