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人类未来发展,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迅速发展,能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带来多大机遇?
1月13日,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人工智能专委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论坛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徐明表示,将与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基于清华大学在环境科学领域的深厚研究基础和知识积累,结合百度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联合推出全球首个生态环境垂直领域的预训练大模型,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会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宣布正式成立。专委会将优先着力推动人工智能在水资源和大气环境等领域的深入应用,并开展大模型应用培训服务、提升生态环境领域科研人员和从业者的技术能力。
清华大学碳中和讲席教授、环境学院副院长徐明当选为专委会主任委员。徐明代表专委会发布了全球首个生态环境大模型应用评估基准测试集,为人工智能模型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标准化评估工具,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该领域的规范化应用。此外,专委会还宣布将采用赛季制组织生态环境大模型挑战赛,评分标准和测试结果将完全公开透明。目前,首个赛季的测试结果已正式公布,前三名分别是OpenAI的o1-2024-12-17(90.7分)、清华天工智能体TianGong-Agent-2025-01-10(90.6分)、深度求索Deepseek-V3(85.3分)。
在学术论坛环节,之江实验室副主任叶杰平、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乔俊飞、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毕军和徐明分别做报告,围绕环境科学与技术前沿问题,共同探讨生态环境专业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前景。
“环境治理十分适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乔俊飞表示,我国环境领域有着稳定的产业规模和相对良好的数据基础,大量数据能够用于使用和链接。
乔俊飞指出,环境反应的过程是相对缓慢的,有利于数字产品的迭代,数据计算量也无需过多考虑,很适合算法应用。
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我国环境治理领域数据基础良好且适配AI技术,同时也存在着相对应的使用误区和挑战。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毕军表示,近年来,我国大气、水等自动监测站发布的数字化、非数字化数据具有良好的数据基础,如何将这些已有的数据进行更好地利用是现阶段生态环境的工作目标。
“由于时间、空间、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复杂性,环境数据很难被刻画,往往需要用多种类型的数据组合起来以探寻规律。”毕军指出,尽管AI技术在环境风险预测、环境执法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格外谨慎。
专委会共选举产生委员126位,其中65%来自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35%来自企业,包括百度、阿里、科大讯飞、微软等AI领域领军企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