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注“电商专供”的卷纸比超市买的小了一圈、同款洗衣液网购的比实体店购入的“稀”、网店看好的电视型号在实体店却找不到……在不少人眼中,“电商专供”已然成为质量缩水的代名词。据半月谈记者调查,长期以来,一些消费品的货源线上线下难统一,甚至在不同平台间刻意制造“壁垒”阻碍购买者比价,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
在网购盛行的当下,线上线下、不同平台之间为何难以实现同款同售?背后原因并不复杂。线下渠道涉及多个层级,包括大区总代理、二级经销商、门店等,每个环节都伴随着租金、人力等成本。线上渠道能够省去这些中间“差价”,直接从工厂到店铺。基于此,品牌方进行差异化供货,也是为了避免线上线下同款竞争、伤害经销商。若供货不同但商品保质保量,消费者自然也可以理解、接受。但为了“卷”低价、冲销量,部分品牌的电商专供,常常打着低价旗号在质量上大打折扣。小到尺寸、材质的变化,大到功能、性能的缩水,消费者看似省了钱,实际上并未得到符合价格预期的商品。此外,各个平台“价保”政策、销售策略不同,商家为了不“得罪”平台,还会从型号和包装入手,刻意将同一件货物区分为不同名称。如此一来,消费者想货比三家,非得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不可。
有专家指出,电商专供商品如果外观、编码与实体店商品完全相同,但质量有显著差异,就属于故意违反经营者信息披露义务,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构成欺诈。对此,相关部门必须当好市场秩序的守护者,在长期把好质量检测关的同时,加大抽检力度;对货不对板等行为进行精准打击,形成有力震慑。平台作为交易的重要场所,更应当好“把关人”。若为了打价格战设置壁垒,不仅会影响消费者,更会砸了自身的“招牌”。消费者也要擦亮双眼,切忌在遇到问题后自认倒霉,必要的时候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