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1-16 06:35:40 股吧网页版
变局之下 上海如何再升级?
来源:上观新闻

  一

  2025年,一个关于上海的重磅数字引起关注:上海城市经济规模进入了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

  在外部环境风高浪急的当下,这是殊为不易的成绩。在很多人看来,这一数字,也是上海城市能级跃升的一个显著标志。

  但对上海这座肩负特殊使命的城市来说,巨大的经济体量不是守成的理由。发挥龙头带动、示范引领作用,需要上海以更主动的姿态,率先探求全方位转型升级之路。

  在充斥不确定性的当今世界,一个毋庸讳言的“确定性”是,2025年的外部环境将更趋复杂。一个已明确的共识是:过去的一些发展方式,正在失效。这不仅是行业面临的考验,也是城市遭遇的挑战。

  纵观环球,这种危机感有很多观察维度。比如,颠覆性技术正重新定义行业,很多产业面临重新“洗牌”。比如,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引发全球供应链和跨境投资调整。比如,“绿色化”的约束性条件和壁垒作用正日益显现——今年初,全球多家知名车企酝酿成立“绿色联盟”,以应对欧盟愈发严苛的碳排放政策。

  显然,地处开放前沿的上海,转型升级的紧迫感比以往更甚。从内部看,上海诸多领域的新旧动能转化正面临爬坡过坎,亟需动力革新,而全球范围内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技术浪潮和趋势,也在倒逼着城市在诸多领域全面深度转型,以期更好实现动力之变、业态之新、空间之效。

  有转型之痛,也要看到转型之机。人类新技术已来到创新成果集中加速爆发的“奇点期”,这为转型提供了基本条件。而变局之下,上海的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供应链配套以及高效技术创新扩散等优势没有改变,还可能进一步凸显。

  迎难而上,抢占先机,上海有信心也有实力。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为人工智能加冕。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2亿种蛋白质的结构得以被解析和预测。业界认为,这彻底改变了生物学研究,也高效推动了药物研发的进程。

  这一颇具风向标意义的奖励,指向了新技术背后的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产业,恰占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二。两个多月后,上海发布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支持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看似是多重巧合,实则是某种必然。

  城市转型升级,产业端的发力是重中之重,更是动力变革的关键所在。对上海来说,2025年的产业变革,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将更为凸显。

  以数字勾画未来,是显而易见的一重趋势。

  不同于单一功能导向的数字化转型,新时期数据要素的支撑作用,更多体现为对城市整体产业生态的培育壮大。而基于快速迭代的人工智能等技术,数智融合、虚实融合成为更显著的特点。

  这一背景下,上海动作频频。从布局大模型生态社区“模速空间”、“模力社区”,推出区块链主题产业集聚区“数通链谷”,到制定人工智能“模塑申城”实施方案、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更加积极有为的主动转型,基于的是对未来的深刻洞见与前瞻把握。

  着眼未来,城市发展动力变革中的系统耦合观念,也应得到更多强调。

  以绿色低碳转型为例,“绿色”已不局限于产品本身的低碳环保,更旨在鼓励打造绿色工厂、零碳园区,使用清洁能源,建立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这不仅关乎产业本身的动能转换,也是出口的现实需要,事关上海贸易结构的深度调整。

  

  纵观世界一流城市的转型史,发展动力与业态的交织演进,是一条基本规律。

  瞄准新旧动能转变,及时推动业态转型升级实现突围,在今天依然是挖掘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路径之一。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更需要在内外互动中主动觅新机、促转型、谋发展。

  寸土寸金的上海,为何还要坚定发展工业,这在当下已没有太多认识分歧——工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对于一座城市的经济韧性和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这些年,上海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国产大飞机、国产大邮轮、先进核电装备等“大国重器”云集上海,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

  在这过程中,培育“产业生态”提上了更为急迫的议事日程,也有了更明晰的方向路径:抓战略必争领域,抓价值链高端环节,抓差异化特色优势,深耕细分赛道。

  贸易,也是业态转型的重要抓手之一。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23年,全球实施了约3000项贸易限制措施,2025年恐将更多。在此背景下,上海亟需提升贸易含金量,在离岸贸易、服务贸易、中间品贸易、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上进一步发力,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业,促进“产品+服务”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培育更多新增长点。

  一个不容忽视的机遇是,“跨境电商”正成为中国外贸增长的新引擎。2023年,上海跨境电商进出口超260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超42%,未来的增长空间巨大。

  对上海来说,2025年,更要用好进博会、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等重大战略平台载体,推动产品业态向高附加值转变,并在优化供给的过程中创造更多消费场景,以业态革新,放大更多“留量”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的不少跨国企业也在顺应中国市场变化,谋求自身业态转型之道。不同于以往为适应本土市场进行“二次开发”,许多在沪外资研发中心升级成为企业全球研发中心之一,面向全球推出技术、产品和服务。

  

  无论从哪个维度看,城市转型升级,都离不开空间作为承载。

  但对上海来说,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无形中筑起了一道“天花板”。当上海城市发展从增量建设转入存量更新的新阶段,如何提升空间的增益效能,成为城市转型绕不过去的一道“必答题”。

  改革,成为破题的关键,亦是促转型一以贯之的方法论。

  在上海,“好项目不缺地、好产业不缺空间”不只是口号,更是现实。过去一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低效产业用地盘活和综合处置,全面推进年度45平方公里盘活处置任务。通过推出更多精细化的政策工具,按照不同情况选择适配路径,支持土地盘活转型。

  当然,空间的盘活不局限在工业用地,更覆盖了全市各类用地形态。上海提出,到2026年,要在商业建筑总面积控制在1亿平方米以内等前提下,让上海国际级消费集聚区消费规模年均增长达5%以上,商圈坪效年均增长5%以上。

  可见,激活空间功能,旨在提升单位空间经济效益,反过来,也是倒逼转型升级的过程。在当下,聚焦的是“腾笼换鸟”,从长远看,更是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开辟新的战略空间。

  更宏观地看,在“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城市空间新格局下,“五个新城”是上海更为特殊的战略空间。

  特殊,体现在其承载着城市空间转型“试验田”的功能,被赋予了为“未来之城”提供更多空间想象的使命。这不仅要求有更多前瞻性的功能和产业布局,还要与老城等其他城市区域的建设发展统筹谋划、一体推进。

  2025,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上海的全方位转型升级,值得期待。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