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脑外科医生,是个专业‘搞脑子’的。”1月15日下午,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的一句开场白,引发会场内代表们的一阵笑声。
毛颖口中的“搞脑子”,最近刚刚搞出了新成果:他所在的团队依托国家的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等平台,已完成3例脑机接口的临床验证,实现了运动控制、语言合成等功能的重建。
一位高位截瘫患者在植入硬币大小的脑机接口体内机后,可以通过意念,借助于气动手套完成握拳、喝水的动作;癫痫患者也能够通过脑波控制手机App买东西。“说起来大家可能都觉得像科幻片一样,这些场景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未来已经在我们上海提前到来。”毛颖感慨道。
他表示,实现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医生、科学家和企业团队的通力合作。“如果没有上海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开放的政策环境、跨学科的团队融合,如果没有大国大城所能承载的整体性、集团性、协同性,未来绝不会对上海这样慷慨。”眼下,脑机接口是全球科技前沿的代表,也是上海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的“黄金交汇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也必然是兵家必争之地。
目前,我国脑机接口产品与国外顶尖水平的核心差距主要在材料与电极方面,其中材料包括导电、硬度、功耗、稳定性等方面,电极则包括算法、工艺、数据的转化芯片、编解码算法等。对此毛颖建议,要做好产品、抢占高地,利用上海的综合产业优势,以实际使用为导向,力争突破几个关键节点,通过打造脑机接口的“上海品牌”来引领相关产业发展。
同时他还建议,要建好基地、紧贴临床,引导集聚一批专门的企业和人才,并出台更多政策,来促进基于统一平台的一体化、规范化临床验证,“这样的一个生态,将会是上海的底气所在”。
此外,还要强化新型的科创伦理的建设,完善相关政策,简化审批流程,推动多部门协同和市区联动,为脑机接口的研究、临床试验和产业化提供政策保障。特别是要对这些高风险、探索性的临床研究设立保险基金,为符合文件规定开展的临床研究给予保护,保障临床研究者和受试者双方的权益,解除后顾之忧。
“网络上一直说我们上海是‘魔都’,我个人觉得应该‘模都’。这个‘模’应该是大模型的‘模’,是发展新模式的‘模’。”毛颖表示,上海是政策的试验田、产业的聚集地、营商的优等生,期待上海能够创造面向未来的产业发展新模式,让脑机接口“上海牌”在国内率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