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荣盛发展(002146.SZ)盘中一度跌停,截至发稿报1.17元/股,跌幅9.3%,总市值50.87亿元。股价异动背后,这家上市房企怎么了?
据前一日晚间公告,荣盛发展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97.48亿元,同比下降13.46%;归母净利润亏损3.17亿元,而上年同期盈利1.08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4804.81万元,上年同期盈利1.78亿元;期内每股收益为-0.07元。
荣盛发展成立于1996年,2007年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是河北省首家通过IPO上市的房企。此后,该公司一路扩展商业版图,形成了以房开为主业,以康旅、产业新城、物业为支柱等为辅的发展格局,一度被业内称为房地产行业的“河北王”。
这家上市房企,也曾有过迅猛发展时刻,早在2009年至2011年就连续突破百亿销售大关,2020年、2021年销售额均超千亿元,一度也曾跻身千亿房企阵营。
然而,从2021年开始,荣盛发展开始遭遇业绩“滑铁卢”,当年归母净利润亏损49.55亿元,2022年归母净利润继续大额亏损163.07亿元,2023年“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3.85亿元。到2024上半年,这家房企再度转亏,归母净利润亏损3.17亿元。
从各项盈利指标看,上半年,荣盛发展毛利率为14.92%,同比下降2.91个百分点;净利率为0.56%,较上年同期下降2.05个百分点。分产品看,上半年该公司房地产业收入180.31亿元,同比下降16.23%;物业服务收入9.93亿元,产业园区收入4.04亿元。
荣盛发展表示,上半年公司对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进行了测试,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为1537万元元,信用减值损失为1.21亿元,合计计提减值准备1.36亿元;并对公司半年度合并利润总额产生影响,减少金额为1.36亿元,减少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7808万元。
当下,荣盛发展的首要工作是“保交付”。公告表示,当前经营工作坚持“四保一守”方针,即“保运营、保平衡、保交付、保货值、守信用”,以现金流为主线,以项目为中心,期内共有13个区域公司50多个批次实现交付,交付满意度超96%。
第二大工作是抓营销回款,期内部分区域完成率较高,如石家庄大区上半年签约完成率143%、回款完成率124%;山陕大区上半年签约完成率102%、回款完成率104%。
第三大工作是,以增加净资产为目标,增效降费改善现金流。据悉,荣盛发展各区域公司按照“脱危解困”的整体目标编制了资产负债表,确立了以净资产为主要指标的中期奋斗目标,期间费用同比呈下降趋势,同时做到保货值、保签约、保回款。
不过,从半年度数据看,荣盛发展的资产规模仍在下降。期末,荣盛发展录得总资产1902.13亿元,同比下降7.6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32.38亿元,同比下降1.50%。现金流指标表现也有所欠佳,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7.33亿元,同比减少2.49亿元。
债务方面,2023年初荣盛发展一笔中期票据出现违约,系其境内债首次出现正式违约;境外债方面,去年9月其将总计7.3亿美元的两只美元票据展期至2028年。
到2024上半年,荣盛发展仍在出现违约事项,“20荣盛地产MTN001”和“20荣盛地产MTN002”再度发生违约。报告期后,8月5日,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公告显示,“20荣盛地产MTN001”2024年7月23日到期,但截至公司未能按期足额支付,构成违约。
据公告,该票据的发行金额为10亿元,债项余额为9.30亿元,本计息期的债项利率为7.22%。此次违约涉及的本息合计为1.0031亿元,其中本金5000万元,利息5031.55万元。
主承销商表示,将督导发行人做好存续期信息披露工作,推进落实债务化解方案,并与交易商协会、投资者及相关中介机构保持沟通,以保障投资人合法权益。同时,主承销商还将定期披露后续违约处置工作进展,并密切关注发行人偿债资金的筹措情况。
荣盛发展在中报内就债务问题表示,因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及融资环境叠加影响,公司流动性出现阶段性紧张,同时为全力保交付,维护购房人利益,履行社会责任,可用于兑付债券本息的资金极为有限。经多方筹措资金,仍未能按期足额兑付中期票据应付利息。公司将继续与持有人就后续处置方案保持密切沟通,并及时披露信息。
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荣盛发展短期借款4639.34万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230.74亿元,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278.89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36.37亿元,同比下降45.15%;资产负债率为86.14%,相比上年末下降1.0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试图“脱危解困”的荣盛发展,还将目光瞄准了新能源等赛道。
日前,荣盛发展副总裁伍小峰在参加行业论坛时对外表示,目前荣盛发展除了地产主业外,也在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一是推出重组荣盛盟固利计划,拟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快速实现优质资产注入,实现向新能源领域的转型;二是将目光投向快速崛起的低空经济,并称“这些都是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及持续经营能力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