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年底,复盘今年的A股市场还是会回到两条主线——红利和科技。
自从2023年作为哑铃策略的两头被投资者广泛熟知之后,市场做多的方向,几乎就围绕这两方面展开。
虽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场总体起伏相当剧烈。
但对投资者来说,只要坚守住哑铃策略的一头,从头拿到尾,那今年的收益可能就不会差。
尤其是924以来,市场风险偏好显著回暖,特朗普胜选带来的地缘不确定性和国产替代的急切性,以及强预期弱现实的宏观环境带来的流动性,极大呵护了科技板块的投资热情。
科技股在走出一波强势行情的同时,也让在市场反弹前坚定投资大科技的投资者获得了一定的收获。
我越来越有一种感觉——
A股市场的阶段表现容易无效,但中长期的表现其实非常有效。
我们要尊重市场的选择,研究市场共识背后的内在逻辑。
临近年末,汇安基金邹唯和单柏霖接受了我们的深度访谈,两位基金经理主要投资科技股,尤其是国产替代大逻辑的半导体,在这轮市场上涨中表现较好。
他们也从投资理念、对科技股的理解以及汇安内部的投研文化等多个角度,也分享了自己的所思所感。
个人听下来受益良多,这里也分享给大家。
成长和价值并不对立,以中观产业比较为抓手
汇安基金邹唯是公司副总,权益首席投资官。
从2006年就开始管理公募基金,经历了A股牛熊的起起落落,也是少数还在公募一线担纲投资的资深老兵。
在邹唯眼中,市场对很多事物的理解,其实都有些偏差。
比如最典型的成长和价值的对立。
在他看来,二者其实是一种相互转化的关系。
2016-2020年以高端白酒、家电等龙头股为代表,走出了盈利和估值双升的戴维斯双击行情,因为本身都是各自行业内的龙头白马,竞争地位相对清晰,又有ROE和业绩维度的支持,所以很多人称这轮行情为“价值投资的胜利”。
2020年之后,这些公司的基本面多多少少面临考验,陷入了漫长的震荡和调整之后,市场又称之为,“价值投资的失败”。
事实上,这轮价值投资的成功与否,本质上是不同行业和板块,成长性的景气。
2016-2020年白酒和家电的增长,本质上是受益于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大繁荣,形成了一个放量或者涨价的预期,外部需求的大幅扩张带来了这些行业景气度的边际增长。
邹唯觉得万事万物自有其周期,做投资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把阶段性的成长推演成永续增长。
从产业渗透率提升的角度看,渗透率低的行业往往具备高成长的特征,随着产能大幅扩张,尤其是达到50%左右的渗透率,可能就会出现行业增长停滞的状况,行业内部的竞争越发激烈,内部开始出清,竞争格局和进入壁垒逐渐形成,增速也相应放缓,实现由成长到价值的转变。
这两年最近的例子就是光伏和新能源,你们说这两个行业现在到底是成长股,还是价值股呢?
也是基于对价值和成长更为客观清晰的判断,邹唯形成了以中观产业比较为出发点的投资框架。
这几年宏观大年,越来越多投资者开始执着于宏观叙事,可在邹唯看来对事物的判断和预测,是自下而上逐级递增的。
如果只研究一家公司,那判断的准确性就比较高,如果上升到一个行业,变量就开始变多,再上升到宏观角度,牵涉面太广,预测的准确性更低了。
所以即使是最专业的经济学家,宏观预测的把握也很难,如果光是自上而下的宏大叙事,落到行业配置和个股选择时容易不接地气,无法支撑投资业绩。
但如果只是自下而上,又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宏观、行业已经发生变化,自己还没有察觉。
权衡之下,从中观层面的景气比较,确实是很好的投资抓手。
不再纠结价值和成长,而是在对宏观经济有一定把握的基础上,比较不同行业的发展空间、技术壁垒、估值情况。
强预期弱现实的宏观背景下,科技股是最好的选择
当前邹唯的持股主要集中在科技尤其是半导体板块。
因为大科技就是邹唯在比较诸多行业之后,在当前宏观背景下能找到的最有竞争力的行业。
第一,科技股不受宏观周期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完成了渗透率的提升,实现成长股向价值股的转变,而当行业的体量达到一定量级,就很难脱离宏观基本面的影响,于是越来越多的行业成为了顺周期品种。
而当前的经济又处于强预期、弱现实,等待复苏的阶段,未来基本面能否进一步复苏,取决于对待消费和需求的政策能否落地。
因此,站在当前阶段,科技股的投资建立在国产替代和产业空间两大背景下,业绩与股价对宏观的反映相对脱敏,也就成为了当下最值得投资的行业之一。
从这个角度出发,A股这段时间的表现其实非常有效。
第二,科技股具备国产替代和产业趋势两个大逻辑。
过往,由于科技股的周期波动较大,投资难度高,主题投资色彩浓厚,理解门槛过高,种种原因汇聚在一起,不被很多投资者所青睐。
但在邹唯看来,宏观迷茫期最确定的就是产业未来的空间。
所以像机器人、低空等具备远大前景的行业,都被邹唯非常看好。
但看好归看好,邹唯不会买这些行业发展0-0.5阶段,没有业绩释放、无法做盈利预测,更无法做估值判断的公司。
邹唯尊重市场的选择,也会对新事物保持研究和学习,积累对这些行业的理解,而后在当下选择基本面更扎实的行业。
邹唯非常看好半导体设备以及芯片制造,这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产业,未来几年的投资力度还会持续乐观。
同时半导体设备的渗透率正处于由低到高持续提升的过程,订单数据盈利预测都相对准确。
坚持深度的基本面研究,是汇安投研的底色
24年证券、基金行业从业经历,使邹唯对全市场众多行业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和判断。
这种深度研究的习惯,也深刻影响到了汇安基金的其他投研人员。
在邹唯的主导下,要在研究员阶段打下深度研究的基本功,这就是为未来升级做基金经理去积累经验。
比如单柏霖,就是汇安基金聚焦科技板块的投资经理。
TMT研究员出身的他,也从科技行业内部不同子行业的中观视角出发,寻找那些真正能够兑现业绩的板块机会。
由于聚焦科技成长,他的产品也比邹唯要更有锐度。
但与邹唯相似,单柏霖同样也擅长对中观产业以及微观个股的挖掘。
从中观维度,他从科技、高端制造切入,寻找具备发展空间、需求增长,或者业绩拐点的公司;而在微观维度,同一板块的个股基本面往往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他非常看重对个股的动态追踪,综合公司竞争力、潜在回报率、估值等因素,挑选出更有锐度的股票。
半导体设备和零配件的景气度上行趋势较为明确,而这些领域的技术升级和国产替代将为行业带来持续动力。
站在产业的中长期维度,单柏霖更希望能筛选出业绩可以兑现的公司。
科技股主题投资的属性较强,如果不能抓住业绩的兑现度,那最终个股的投资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而科技板块的波动性又太高,如果没有对公司基本面的深度把握,投资经理也无法无惧波动,坚定等来标的的反弹。
作为以基本面研究见长的基金经理,这是单柏霖能够发挥所长、有所追求的地方。
也是主动基金区别于被动投资,区别于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对待投资更本质的不同。
在汇安,其实每位基金经理都是研究员。
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首先是某一个行业的产业专家,而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各不相同、驱动业绩增长的主要矛盾也各不相同,需要在做了基金经理之后保持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精进,走出固有路径依赖的舒适圈。
这是每一位合格基金经理的成长路径,也是优秀的主动管理的价值所在。
展望2025,对A股的展望我们并不悲观。
但随着特朗普上台,来自外部的扰动可能较多,也就更需要大家提高自己的钝感力,去主动屏蔽一些噪声。
归根结底,大家还是要相信自己选择的板块、相信自己的基金经理,把握自己相信的、能把握的机会。
请记住,我们是来赚钱的,而不是跟别人比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