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一则关于“股票高频交易委托费用从每笔0.1元大幅提升至1元”的消息,在私募圈持续热传。
对此,多家一线量化私募向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回应称,高频委托费“大幅涨价”可能已是大势所趋,但监管最终发布的标准可能还有待后续明确。
相关传闻消息称,近期监管就高频量化交易差异化收费安排向量化机构征求了意见。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如果被认定为高频交易,则流量费每笔委托(不含撤单)费用从0.1元升至1元,每笔撤单费为5元。收费方式为:由交易所统计,月度下发券商,每个季度再由券商向客户收取”。对此,上海某中型量化私募负责人表示,听说前期已有同业机构因高频交易被收取了很高的报单委托费用,但具体“标准”仍不清楚;据其了解,近期监管部门的确就相关事项向量化机构进行了意见征求,整体来看,股票量化高频委托费用“大幅涨价”可能难以避免。
某百亿级量化私募合伙人向记者表示,尽管前期监管规定给出了“一个账户每秒超过300个订单和取消订单,或单日超过2万个交易请求”的“界线”,但事实上还没有给出“高频交易的明确界定”,因此高频交易的标准、对应的委托费用标准后续还需要监管进一步明确。另一方面,外资量化机构通常都是采用“大集合账户”,如果是按照前述的报单频率标准,可能大多都会超出。
综合研究机构及业内消息,目前各方普遍认为,当前国内各类量化机构(含中资、外资,公私募等)在A股市场的持股市值占比约为5%,平均单个交易日的交易占比约占全市场的两到三成。而据记者了解,目前一线量化私募已普遍新增或显著提升了基本面因子、另类因子等非量价因子的权重,并借此实现交易的降频。多位业内人士称,股票量化的年换手率要降至50倍左右,可能才是“合宜”水平;目前,头部量化私募策略大多已调降到80倍以下。
另据记者的调查采访,近期国内期货公司到各大期货交易所柜台的光纤已延长30公里,期货策略的高频交易因此已经出现降速。有业内人士表示,根据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对于程序化交易出台的一系列新规政策精神,高频量化交易策略可能还会继续受到收紧压力。同时,考虑到市场、行业可能出现的潜在影响,监管与市场、行业的“均衡点”,可能已经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