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金眼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格局下,保险行业作为保障民生、稳定经济的关键力量,其稳健运营至关重要。去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对平安保险旗下多家公司的密集处罚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系列举措犹如一记记重锤,敲响了行业警钟,释放出诸多强烈且不容忽视的信号。
回顾 2024 年,平安保险各分支机构及子公司频繁登上监管部门的处罚榜单,罚款金额之高、违规事项之繁杂令人咋舌。仅在 12 月,多地监管部门就纷纷出手,对平安财险及其相关责任人开出多张罚单。12 月 30 日,山东金融监管局的处罚信息显示,平安财险总公司、济南第一中心支公司和烟台中心支公司同日领罚,共计 6 张罚单,公司与 3 名责任人合计被罚款 87 万元。其中,总公司因 “内控管理不到位” 被处以 30 万元罚款,总经理助理徐霆更是被警告并罚款 10 万元,凸显出高层管理环节的疏漏;济南第一中心支公司 “编制虚假财务资料”,换来 29 万元罚单,时任车商经理杨莉丽也难辞其咎,被罚款 6 万元;烟台中心支公司 “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遭罚款 11 万元,时任莱州支公司经理李天顺被警告并罚款 1 万元。
紧接着第二天,12 月 31 日,安徽监管局再曝平安财险一分两支公司遭重罚超 100 万的消息。安徽分公司因未合规使用保险条款、保险费率,且理赔内控混乱,吞下 45 万元罚单;合肥中心支公司同样栽在条款费率问题上,被罚款 34 万元;蚌埠中心支公司虽未详述单独违规细节,但三家公司整体受罚累计高达 104 万元,众多时任责任人也纷纷 “挂彩”,罚款从 4 万元到 10 万元不等,涵盖产品经理、理赔人员及部门负责人各个层级,反映出从产品设计源头到售后理赔末端,整个业务链条的合规漏洞。
再看陕西监管局 12 月 27 日的处罚决定,平安财险陕西分公司、西安中心支公司因违反《保险法》分别被罚 48 万元、41 万元。陕西分公司未按规定使用条款费率,西安中心支公司更恶劣,虚列费用、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这种公然践踏法规、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不仅让公司遭受经济惩戒,相关责任人如时任团财部负责人王晓亮、西安中心支公司总经理李琳也分别被警告并罚款 8 万元、5 万元,以儆效尤。
而平安健康保险在 2024 年 5 月 14 日更是因多达 10 项违法违规行为,被重罚 555 万元,8 名责任人也无一逃脱警告与罚款制裁。从修改公司章程未报批、未如实报告董事辞职,到欺骗投保人、编制虚假文件资料,再到保险销售管理、电话回访、关联交易管控及财务管理等各环节全面 “失守”,暴露出内部治理的混乱无序,严重损害消费者信任根基。
这一系列密集处罚背后,折监管部门强化金融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的坚定决心。面对保险行业发展中的乱象,监管不再手软,无论是大型保险集团旗下的核心公司,还是基层分支机构,只要触犯法规红线,一律严惩不贷。以巨额罚款、责任追溯至个人等方式,全方位狙击违规行为,彰显公平公正执法原则,为净化金融生态环境筑牢防线。
反映出平安保险内部管理体系亟需深度 “体检” 与重塑。如此频繁且分散于各地、各业务板块的违规现象,绝非偶然。从总公司的内控疲软,到分支机构在条款运用、财务造假、业务套费等方面的肆意妄为,说明其内部管控机制失效,合规文化未深入人心。在业务高歌猛进拓展过程中,忽视了风险防控与合规经营的基石,长此以往必将动摇企业根基,危及行业稳定。
对整个保险行业而言,这是一记长鸣警钟。平安作为行业巨头,受罚案例具有极强的警示效应,警示同行们莫存侥幸心理,务必严格遵守法规,强化内部治理,珍视企业信誉。保险产品关乎千家万户保障需求,任何违规操作都可能让消费者权益受损,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只有行业整体合规自律,才能保障可持续发展。
从宏观金融稳定视角看,保险是金融体系 “稳定器”。平安保险体量庞大,其违规行为潜在风险不容小觑,若任由乱象蔓延,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传导。监管部门及时出手整治,实则是提前化解金融隐患,确保金融大厦稳固。未来,平安保险亟待痛定思痛,以刮骨疗毒之勇全面整改;监管部门应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推动保险行业回归保障本源,在合规轨道上稳健前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金融发布的财富号 2025-01-04 18:15) [点击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