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看多看空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坐在空方阵营,某些因素怎么看都是利空;若是一个多头,这些因素怎么看都是利好。所以作为普通投资者,先不要忙于站到哪个阵营去,还是先看清市场特征后再做判断。假如判断现在大盘处于阶段筑底期,那么市场表现就应该符合阶段筑底期的特征,否则就不是阶段筑底期。笔者认为阶段筑底期应该具备四大基本特征。
首先,从市场心态上看就是“麻木”。经历了一个阶段的大幅下挫后,市场资金已经处于比较“疲惫”状态,市场重心的下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将不利因素消化,也就是说预期转坏的体现就是股价的大幅下跌。同时市场又确实看不到或者说看不清促使未来趋势转好的因素,这个时候多空双方自然就会高挂“免战牌”。此时,对于一些不是根本性影响的市场信息,资金往往都会“视而不见”,比如近期外围市场的反弹、楼市调控的新动态、央行公开市场动作等等。
其次,平均量能萎缩,指数表现无规律。正是由于多空双方高挂“免战牌”,量能萎缩是必然现象,不排除某一个交易日会有脉冲表现,但一个阶段的平均量能是呈递减趋势的。而指数的运行往往是“忽上忽下”,日K线上的表现往往就是近乎无理由的“阳吞阴”或者是“阴吞阳”;分时图上的表现往往是突然的盘中快速拉升和莫名的快速跳水。这种盘面语言的背后其实就是资金的“茫然”,这种情况下的涨跌一般属无效信息和无目的行为。
第三,市场分析观点不再“一边倒”。记得大盘在前期快速下跌的末段,就是快到2481点时,媒体有过类似“机构集体中期看空”这样的论断,当笔者看到这样的标题时,第一反应就是阶段大跌要结束了。倒不是笔者拿机构观点当反向指标,而是往往当市场观点相当一致时,投资者心中不妨留个心眼。目前市场人士对后期走势分歧较大,并没有形成共识,这或许也是造成大盘在目前区域震荡的一个原因。
第四,盘中“躁动分子”时常闪现。大跌阶段一般都是“泥沙俱下”,系统性风险的释放只是让个股的下跌有时间前后和跌幅多少之分。但在阶段筑底阶段,就算大部分资金偃旗息鼓,也不能排除少数资金开始蠢蠢欲动。尽管往往跟风者稀少,也难以形成板块效应,但这种“星星之火”一旦“燎原”,其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当然,你可以说上述三个特征在“阶段筑顶期”同样适用,但在指数已经从3200点跌到2500点的情况下,在宏观环境变化和对未来预期已经在股价上有相当体现后,如今的点位离客观上的阶段底部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似乎并不难判断。底部是个区域,探底是个过程,大盘的底部究竟在哪里现在都是猜测,有时候身在底部是不知底的,这只有在不久的将来市场走出底部之后,大家回过头来看,才能知道。笔者目前仍然认为2500点区域形成阶段底部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