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1月6日讯 日前,优必选(09880.HK)发布公告称,公司CTO兼执行董事熊友军、执行董事王琳、个人股东赵国群承诺,自2025年1月5日起12个月内将不会出售其直接持有的任何优必选股份。
这也是继优必选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周剑之后,公司核心高管的第二份禁售承诺公告。据了解,2024年12月29日,优必选发布公告称,周剑自愿承诺,自2024年12月29日起12个月内,其将不以任何方式减持其持有的7040万股H股。
股价连续下跌,高层两度抛出“撒手锏”
2024年年底,公司股价突现“惊悚”一幕。12月30日,优必选股价开盘跌幅超过20%。午后跌幅进一步扩大,盘中最低触及61.5港元/股的历史新低。当日收盘,优必选股价报62.45港元/股,总市值不到270亿港元。
从消息面上看,12月29日,优必选创始人、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周剑分别与赵国群、夏拥军、王琳、熊友军及夏佐全各自订立终止协议,终止一致行动方协议。同时,深圳智能优选与周剑订立的一致行动方协议也已终止。
据了解,一致行动方协议终止后,周剑与原一致行动方各自持有优必选投票权少于30%,不再是优必选的控股股东,而公司则面临无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情况。
另外,在解除一致行动方协议后,包括赵国群、夏佐全等在内的诸多股东很有可能在接下来进行股份减持操作。截至12月29日,除周剑外,赵国群、夏拥军、王琳、熊友军及夏佐全等人所持优必选股份均已解禁,本次解禁股份达到10660.13万股,占总股本的24.70%,若按照解禁当日的股价计算,解禁股份市值达到97.33亿港元。
实际上,优必选股东确实存有在限售股解禁后迅速减持。12月30日晚间,优必选前股东民银资本发布公告称,其已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了0.41%的优必选股份,对价约为1.38亿港元。在出售完成后,明银资本不再持有优必选股份。
而对于解除一致行动方协议,优必选曾作出回应,“股东长期看好公司人形机器人业务的发展,管理层对公司各项经营业务及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有非常充足的信心。且公司也尊重股东在长期看好公司的基础上对于Pre-IPO股份处置有不同的计划。”
与此同时,优必选还发布公告称,周剑自愿承诺,自2024年12月29日起12个月内,其将不以任何方式减持其持有的7040万股H股。
对此,二级市场却并“不买账”,在接下来的三个交易日中(12月31日、2025年1月2日、3日)公司股价分别下跌12.01%、3.55%、12.64%。经统计,2024年12月27日—2025年1月3日,公司股价合计下跌超55%。
图源:choice金融端
如此背景之下,熊友军、王琳、赵国群等纷纷发起承诺,自2025年1月5日起12个月内将不会出售其直接持有的任何优必选股份。此后,优必选股价在1月6日迎来回升,截至当天收盘,公司股价上涨10.58%。
那么公司董事此番联合发布禁售承诺,是为应对公司股价的持续下挫态势,提振市场信心,还是另有考虑?对此,蓝鲸新闻记者给优必选发送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公司并未给出回复。
盈利压力不小,钱都花在哪里?
优必选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深圳,是一家智能服务机器人企业。公司业务涵盖教育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等多个领域。2016年,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被市场冠以港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称号。
据多位私募基金人士称,人形机器人行业大趋势已定,市场空间将被打开。因为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落地应用的优质载体,将受益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感知、思考、决策等能力不再遥不可及。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颠覆性产品。
即便身处热门赛道,优必选盈利压力依旧不小。2020年至2023年,公司分别亏损7.07亿元、9.2亿元、9.75亿元、12.34亿元,2024年上半年,再度亏损5.16亿元,四年半的时间,合计亏损43.52亿元。
那么优必选的钱都花在哪里?
据了解,人形机器人等领域需持续进行大量的研发投入,以保持技术的领先性和创新性。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达4.9亿元,同比增长14.5%,占同期总营业收入的46.4%,近四年平均研发投入超50%。
同时,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涉及复杂的技术和零部件,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例如,公司Walker系列平均售价达598.8万元,而主要的教育机器人平均售价低于1.5万元,消费级机器人低于2000元。
另外,为了拓展市场和提升品牌知名度,优必选在销售和管理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2024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分别为2.34亿元、2.15亿元,占公司营收的比重分别为47.9%、44.1%。
值得注意的是,优必选还宣布了一项重要业务进展,旗下工业人形机器人已经在车厂完成了第一阶段实训,或将在Q2实现规模化交付。
公告称,在这一阶段,优必选旗下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在关节的稳定性、整机结构的可靠性、电池的续航、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定位导航、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上有较大提升,解决了在工业场景中,人形机器人算法和软件系统稳定性的技术难题,从而让机器人快速适配分拣、车辆组装等一系列更复杂的工作。
对此,一位机器人行业人士在接受蓝鲸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机器人行业目前竞争激烈,公司还有很多强劲对手存在。不仅有传统机器人企业的竞争,还有科技巨头和新兴企业的纷纷涌入。一些科技企业也在加大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投入,市场份额的争夺愈发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