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2-29 23:17:10 天天基金网页版 发布于 北京
解读央妈最新的年度报告

大家周日晚上好,这两天出了个门,没时间看报告,所以没法系统性地给大家梳理市场了,大家可以看下招银的周度分析《大小盘风格切换?价值、红利配置正当时》,我就不展开了。

不过,央妈周五晚上21点左右,在官网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我当晚过了一遍,趁着还记得,今晚正好花一点时间,和大家分享一下这篇报告的一些亮点。

虽然标题里有2024,但事实上,这是基于2023年全年情况的报告,有部分数据是截止到2024年4月末的,所以可以推测为,这是一篇从今年年中开始起草的报告。


虽然,报告的数据主要是2023年度的,但作为「金融稳定报告」,我们真正可以借鉴掌握到的,在于——监管会根据监管的主线,叠加对2023年市场变化的观察,得出2024年的思路,而这些具体的思路,对我们理解2024年开始的一系列动作,会有帮助,更容易看清市场背后的部分底层逻辑和长期影响因素。


话不多说,我们开始,我总结了8条,分别是:

1、公募的第三阶段降费,就在未来两1-2周了。

2、如何理解保险“倒逼式”的降费潮。

3、保险行业未来的两大方向。

4、为什么保险必定增配权益。

5、为何整体上,要避免在A股炒“小烂差新”。

6、对加密coin的态度。

7、一处对风险传播的深刻认知。

8、对银行利率风险的描述。

......


1、公募的第三阶段降费,就在未来两1-2周了。


文中提到,公募基金的费率改革,是按照“管理人——证券公司——销售机构”的路径,分三阶段完成的。


第一阶段,是针对「基金管理人」,也就是基金公司降管理费;

第二阶段,是针对「证券公司」,也就是降券商的佣金;

第三阶段,是针对「销售机构」,也就是银行、券商、电商平台,这些代销机构的销售服务费。


报告原文提到:

“第三阶段,拟于2024年底前后推出公募基金销售环节相关改革措施。”


我之前也接触过类似的行业综合型报告的组稿工作,通常的模式,是自上而下,比如类似央妈这样的牵头机构完成大纲、分发工作,然后自下而上,其他机构完成各自的部分,再组稿起来。


所以,如果原文这样描述到具体时间,大概率不是央妈自己写的,而是对口部门提交上来的,且在发布前,理论上各个组稿的机构是需要会签的,这意味着,这个描述,大概率是对口机构确认过的口径。


这里可以猜测一下,既然已经比较精准地明确到2024年底前后了,大概率要么就是未来2天,要么就是开年后的第一周了,反正,箭在弦上。


这件事的影响我们说过,假如降低销售服务费,则势必,销售机构会进一步将资源向“高管理费、且相对容易出量”的产品集中,包括指增、固收+等,因为很多指增、固收+产品,不少都是0.8%的管理费,这可比卖0.15%的宽基,强多了。


另外,对个人投资者而言,C份额的销售服务费降低后,性价比会提高,大家可以自己比较一下,申购费打折后的A份额,和销服降费后的C份额的费率高低,会有一个基于持有时长的性价比临界点。


2、如何理解保险“倒逼式”的降费潮。


报告历年都会出具保险行业的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大白话说,就是保单卖出去后,保险公司拿了钱,做投资取得的回报率。


下图,可以看到,从2021年开始,随着A股进入三年的弱市,保险资金的投资回报率,趋势性下行。



而比较大的问题是,从2022年到2023年,保险的投资回报率,降幅不断扩大,且大幅偏离了近10年的平均收益率回报,这里既有A股的问题,也有债券收益率不断走低的影响。


我把时间线捋一下,大家会看得更清晰。


2013年8月,监管将普通型人身保险的预定利率,从2.5%,上调到3.5%,而长期年金险可以到4.025%,直到2019年8月,才规定年金保险预定利率不得高于3.5%,也就是说,从2013年开始后的10年时间里,寿险行业收集到的绝大多数的保单资金,成本都在3.5%-4%以上,这些高成本的资金,直到现在开始算,平均都还会存续15-20年以上;


这个成本,不考虑任何明面上的营销费用、抽屉里的营销费用、以及运营成本,如果全部算上的话,投资端做到5%以上(上述的近10年均值),显然也就是个盈亏平衡线。


而2021年到2023年,投资回报率的持续下降,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让保险的利差损风险,快速扩大,到了不得不调整的地步了。


这才有了,2023年8月,预定利率从3.5%下调到3%;

2024年6月,下调到2.75%;

2024年9月,下调到2.5%。


而债券在12月份的大幅下行后,看起来,目前保险的成本,还是过高的,利差损的风险依然高悬头顶。

所以,央妈的年度报告,才有了一篇《专栏十一 人身险公司利差损风险及应对》


3、保险行业未来的两大方向。


对于应对,在上述的专栏里,写的很清楚,且借鉴了欧美日发达经济体都经历过的经验。


从负债端,也就是卖保险的角度看。

一是今年已经提及的,预定利率和市场利率挂钩,也就是说,确保负债成本和资产端收益率是同步的,而不是资产收益率已经哗哗哗狂下了,而负债端迫于销售等压力,扭扭捏捏慢一拍,每慢一拍,风险就会积累多一层。


二是调整储蓄型产品结构,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保险销售卖给你分红险产品,会和你说分红险的预定利率是2%,“演示利率”是多少,反正加总起来很诱人,但未来,不仅预定利率继续降,“演示利率”的上限肯定也会继续降,最后就是投资端实际做到了多少,就分多少比例给客户,如果投资端做不到高收益,不好意思,客户你也拿不到多少分红收益,要降低客户预期。


三是提高保障型产品的比例,现在保险多多少少还是当存款、理财的替代品在卖,以后要回归本质。


从资产端看。

一是保险的久期倒挂很严重,需要市场提供超长久期债券的供给,比如前阵子几个央企这样,发的30年的信用债,保险肯定有需求;

二是从海外经验看,在境内低利率的环境下,险资往往选择出海,扩大海外投资比例,增配境外高收益资产,当然国内这块会受限。


但是第二块即使受限,也要和大家再强调一下,险资一定会和大家“抢”QDII额度、未来“抢”互认基金额度的,所以海外产品的限购,将是“新常态”。


4、为什么保险必定增配权益。


我们上面提到的两个资产端的方向,一是增加超长久期债券的供给,二是提高海外高收益资产的占比,在国内,这都不是保险自己想干就能干的事情。

所以,更现实的结果是,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增配权益


报告的原文是:

“强化偿二代二期逆周期监管,在偿付能力、监管权益资产占比额度豁免等方面,考虑采取审慎的逆周期调节手段,支持行业长期稳健投资,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我们解释过,保险的偿二代二期,是在17年保险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限制过热的监管政策。


而现在提到的“逆周期调节”,实际就是保险行业非但不过热,而且是凉凉的了,所以需要逆周期,进入宽松周期,特别是对险资的权益投资,在“偿付能力”、“比例和额度豁免”方面,进行松绑,后续,大家还会看到更多“打通险资入市的堵点”。


所以,我们才需要积极寻找,保险在增配资产的过程中,“溢出”资金的方向。


5、为何整体上,要避免在A股炒“小烂差新”。


近期,一篇针对“炒小炒差”的报道,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甚至市场的波动。


对此提出疑义的人的观点是:爱炒什么,是股民的权利,没有人可以定义“炒小炒差”。


这个质疑,乍看之下,很有道理,但事实上,需要话分两头。


在常年大规模增发的情况下,A股上市公司质量方差到底有多大,说这些话的人,想必也是心知肚明的,他们反对的理由,倒也不是争取“股民的自由”,而是不要影响他们借着宽裕的流动性“赚钱的权利”。

世界上大多数事情,都是没法“既要又有还要”的,现实是,大多数时候只能妥协,寻找短期的平衡状态。


比如A股就是这样,大家都知道,真正能避免“炒小炒差”的,就是严格执行退市制度,让大家自发地不敢去碰,但退市有这么好退吗?

央妈在《专栏十三 加大上市公司退市力度,促进资本市场优胜劣汰》中,提到的几点,其实就是现实的掣肘:

“落实投资者赔偿救济; 

依法查处退市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属地维稳工作; 

在‘退得下’的同时’退得稳‘”。


从而可以看出,退市配套的赔偿制度建设、地方保护主义、舆论压力等等,都是退市制度落实过程中的难点。


这并不是“一退了之”的事情,只能是稳步推进。


所以说,既然退市没法一步到位,事后的赔偿制度建设也不完善,那么,现阶段,提醒投资者,注意“炒小炒差”的风险,注意“退市是真要稳步推行,万一你买的股票要落实退市了,小心你的投资血本无归”的风险,到底有没有必要?


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当然,媒体报道的方式,也需要找准监管的实际意图,不应添油加醋帮倒忙。


6、对加密coin的态度。


2023年的年度报告,主要强调了加密coin的风险。

2024年的年度报告,在风险之外,提及了美国zjh批准加密coinETF上市的事实。


尤其是,专门的章节,描述了“中国香港积极探索加密资产牌照管理”。


于是,2024年年中,我们看到,香港上市了首批的加密coinETF。


从中,你可以看到在监管和寻求发展过程中的平衡,具体不展开。


7、一处对风险传播的深刻认知。

央妈报告中的一段描述,让人印象很深刻,认知非常到位:

在当前金融科技化及社交媒体广泛应用背景下,金融risk的传染迅速、复杂且不断自我强化......


本轮欧美银行业事件表明,金管部门在相关重大金融risk处置中态度越明确、应对越迅速,处置成本就越小。


要持续完善金融risk快速应对机制,避免贻误处置时机造成风险外溢。


央妈提到的欧美业风险事件,包括了其提到的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瑞士信贷、第一共和银行等事件。


我觉得,提到“金融科技化、社交媒体传播”这两块,对风险的影响,是非常有水平的。


从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为何央妈,对利率风险等时刻高度关注。

以及,后续马上可能出台的《金融稳定法》。


8、对银行利率risk的描述。


其提到:

“硅谷银行因债券投资出现亏损引发挤兑的案例表明,债券投资占比较高的银行要重视利率风险管理,平衡好资金规模、配置方向和期限结构,对冲利率波动引发的价值重估风险。”


并提到:

“监管应强化市场风险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的监管,防范银行在不同账簿间摆布资产、寻求套利。”


还提到:

“密切关注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市场业务,尤其是配置比例明显异于同业的机构,及时采取措施。”


这说明,央妈对部分银行,利用会计记账方式的调整,隐藏或体现利润的方式,是很清楚的,并且点名了是“套利”。


同时,对于中小银行当中金融市场业务占比过高的,也高度关注,比如之前受处罚的苏南四君子。


另外,今年不少银行的债券交易收入,都超过了利息收入,这也是非常罕见和极端的,从明年来看,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


在今天很火的一篇对日本低利率时代债券交易的思考文中,也提到了:

但在收益率低位后,由于carry的保护不足,随时有反转形成资本利损的风险,对交易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波动率是市场的生命,如果波动持续维持在极低水平,市场活跃度将很快消失。且在低波动市场中,如果做错了,要挽回的时间甚至可能需要以年计。



今天就这样聊到这儿。


......


码字不易,求点赞、关注。

@天天基金网                              @天天精华君                                      @天天话题君

#债基朋友圈##晒抱蛋收益# #海外投资俱乐部# #微盘股暴跌!什么原因?# #纳指微跌!道指终结10连跌# #银行股集体回调,工商银行领跌# #今年超98%债基取得正收益,还能上车吗?#

$表韭全球资产配置$$表韭量化指增精选$ $表韭纯纯的债$ 

$博时中债7-10政金债指数C(OTCFUND|017838)$ $天弘中债3-5年政策性金融债指数发起C(OTCFUND|020777)$ $富国中债1-5年农发行债券指数E(OTCFUND|021221)$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