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吃饭的时候提到,当下可能进入了新常态下的“明星基金经理”时代。
以前基金经理“造星”基本采用娱乐圈玩法,就是公司(MCN)砸钱砸资源,基金经理更多是被动配合;但这两年热度比较高的基金经理,很大一部分不是靠公司砸资源推起来的,主要还是自己选对了赛道……
去年我和某突然蹿红的基金经理吃饭时,他提到,公司其实没给自己什么投研支持;或者说,热度起来前就是大锅饭式的投研支持。自己当时真要找研究员深挖某只票,基本没人接活,最后只能自己去找卖方……等到自己业绩真做出来了,公司领导确实来问自己需不需要投研支持,但这时候自己已经架构出一套脱离公司的投研体系了。领导行为说得好听是锦上添花,说得难听就是脱裤子……
公募投研资源高效分配本身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今年开始更大的问题可能是投研能力的崩塌。
前段时间公募基金经理去XHS教大家如何兼职的破事刷了屏,从他个人赚钱角度当然不能说错,但从公募基金经理的社会责任角度看他大概可以直接下岗。况且这也可以反映出部分从业人员的真实素质——你说他和你我这样的散户有什么本质区别么?基本没有,让他自己炒股也是亏;但他有公司投研资源兜底,所以次次考试勉强都能及格。
那现在新问题出现了,公司不兜底了,大家都去luo奔吧,怎么办?部分从业人员就开始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了——市场没有beta,自己幸幸苦苦研究没有在中短期内看见成效,确实很打击人(就像大家基金一买就亏,“负向”情绪价值拉满);行业下行周期,管理层不仅不向一线员工让渡利益,反而为保自己利益加大压榨力度,自己没冲上去和领导爆了已经算给面子了。
以前大家都说康波周期的摆动是在寻找阻力最小的前进方向,但在观察周期中的微观样本时,不难发现每一次方向切换都是“分歧转一致”的剧烈博弈,总要有人先做左侧。
机构喊了这么久“价值投资”,现在正是机构投研能力的“价值投资”时刻,希望有人可以做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