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下来,权益基金之间的累计收益差异还是挺大的。
这意味着,如果从一年期这样的中期视角来看,选择持有哪些基金、不持有哪些基金,最终的得失差距可能会非常显著。
今年来看,截至12月23日,权益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混合型和指数型)平均收益率为6.13%。
其中,表现最好的大摩数字经济混合累计收益率达到了69.81%,而表现最差的金元顺安优质精选混合累计收益率为-36.85%,首尾相差106.66%。
收益榜前10名的平均收益率为51.08%,后10名的平均收益率为-31.13%,两者相差82.21%。
收益榜前10%的平均收益率为27.23%,后10%的平均收益率为-14.58%,两者相差41.81%。
收益榜前20%的平均收益率为22.07%,后20%的平均收益率为-9.89%,两者相差31.96%。
收益榜前30%的平均收益率为19.04%,后30%的平均收益率为-6.71%,两者相差25.75%。
实际上,如果回顾往年,今年的权益基金收益差异还不算特别大。在上一轮结构性牛市中的2020年和2021年,权益基金的首尾差值分别高达187.92%和151.72%。
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基金产品定位或基金经理长期以来的配置偏好是否与当年市场行情特征相匹配,比如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和能力圈差异导致对市场行情的驾驭能力不同,比如基金经理对集中式配置结构的接受程度,等等。
尽管事出有因,但要想事前做出准确预判仍然很难,毕竟权益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基金产品和基金经理也都有自身的不确定性。
对于持有多只权益基金的投资者来说,如果不是因为看短期业绩追入或集中押宝某一主题或风格的基金,导致持仓质地或多元性较差,通常所持基金中会有一些全年表现较好的产品,也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产品。
综合下来,虽然很难达到收益榜靠前产品的整体表现,甚至不见得一定能超过权益基金的全年平均收益,但也不至于像榜单靠后产品那样表现糟糕。
小伙伴可以把这种情形理解为多元持仓的互相抵消作用,也可以理解为风险分散效应。
私以为,作为基民,在权益基金投资过程中一方面要尽量选择那些有长期业绩支撑且能力较强的基金经理所管的产品,或产品定位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一方面还是要保持所持基金与基金经理具备合理的数量和适度的多元化,不求每只基金都能实现较为领先的全年收益,但求多数基金都能有良好及以上的表现,力争整体持仓在多数年份里能够保持良好水平。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一年一年积累下来,相信会有不错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