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将至。
撰文| 润屿
继今年7月以18.2亿元收购绿十字(香港)100%股权后,挑起“血”战的华润博雅生物,近期再露并购野心。
在12月1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上,博雅生物表示已明确进一步聚焦于血液制品业务的发展战略,并力争成为世界一流的血液制品企业,而内生式发展与外延式并购是达成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中国7家上市血液品公司里,博雅生物是2023年唯一一家在手现金超50亿元的企业,储备充裕。同期,天坛生物和上海莱士也不甘示弱,在手现金均超40亿,为自身创造了较充分的并购能力。
近1年时间,血液制品行业已发生数起整合并购。天坛生物收购中原瑞德、海尔生物入主上海莱士,再往远了看,派林生物成为陕煤系……
这只是血制品行业新一轮“大战”的开头。目前,非上市血制品企业在国产市场销售份额约30%-40%,其中泰邦生物、远大蜀阳、南岳生物、康宝生物等在接下来均有可能被整合。其中,泰邦生物和远大蜀阳为千吨级血制品企业,极具吸引力。
在这场将持续加速的并购整合、寡头竞争中,一大趋势愈发明显:“国资+垄断”是长期逻辑。国资主导并购整合,同台竞争态势愈发激烈,小型民营企业陆续“退出”。
财报里“血”的真相
华润博雅,正在极力追赶。
2021年,华润“入主”博雅生物后,后者经历了从聚焦到多元式发展再到聚焦的阶段演变。2023年,因拓展的非血液制品板块承压明显,且商誉减值拖后腿,致其2023年整体净利润降幅尤为严重。2024年H1,公司血液制品收入实现个位数增长,而净利润降幅超40%。
今年以来,华润博雅选择了进一步夯实原优势领域。前三季度,博雅生物营收为12.45亿元,同比下降43.16%;归母净利润为4.13亿元,同比下降11.07%。主要原因系分别于2023年9月、10月转让所持有复大医药75%股权、天安药业89.681%股权,转让后复大医药和天安药业不再纳入合并范围。
剥离这两大非血液制品业务,除了解决华润系同业竞争问题外,还是为了更好进一步聚焦血液制品,扭转业绩下缩态势。
为了更好强化血液制品业务,今年华润博雅加速了整合。
正如前面提到,结合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情况整体来看,血制品企业在手现金均较为充沛,而截至2023年年底最多的为博雅生物,且其在血制品上市公司中估值较高,这对收购体外资产相对有利。
今年7月,华润博雅正式出手,以自有资金收购绿十字(香港)100%股权。交易完成后,绿十字(香港)成为其全资子公司。绿十字(香港)是一家控股平台,韩国企业GC Corp.通过其在中国境内设立血液制品公司绿十字(中国)。
绿十字(中国)拥有白蛋白、静丙、Ⅷ因子、纤原、乙免及破免等6个品种16个品规的产品,4个浆站,其2023年采浆量104吨,7年采浆量复合增长率为13%,此外还是国内少数同时拥有人源Ⅷ因子和重组Ⅷ因子销售权的血液制品企业。
通过这笔交易,华润博雅的浆站数量达到20个,促进采浆量的提升,也扩充了其产品线,收获了重组Ⅷ因子。目前,重组Ⅷ因子的上市对人源性Ⅷ因子在局部市场上产生了一定的竞争压力,获此增量,有利于提升华润博雅的竞争优势。
不过,从现有浆站数量和业绩表现来看,华润博雅还必须使一把劲。
横向对比,前三季度,博雅生物与华兰生物,是7家上市公司中唯二家营收、净利润均实现负增长的血液制品企业。
除此之外,收入增速排名前三位的上市公司分别为派林生物,卫光生物和上海莱士,归母净利润增速排名前三位的上市公司分别为博晖创新,派林生物和卫光生物。
上海莱士营收、净利润体量相对最大,但增长曲线较平。人血白蛋白、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静丙)是国内主要的品种,而上海莱士业绩依赖于进口代理的人血白蛋白产品,占比高,但毛利率持续下探;
天坛生物,超百个浆站数量在同行之中最多,一骑绝尘,但弱势在于吨浆收入及吨浆利润,反倒是华润博雅较具优势;
派林生物,2023年成为陕煤系大军后冲劲正猛,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5.43 亿元,同比增长66%,主要由于原料血浆采集同比增长较好,叠加控费明显改善,盈利能力明显提升。陕煤集团的入主,接下来还会给其带来边际变化,但在控制权稳定性和战略决策上亟待优化。
整体来看,在今年以来医药板块历经周期震荡下跌严重时,血液制品可谓是真正逆势鹏飞的子领域,唯一跑赢了大盘。上半年,据国盛证券统计,沪深300整体上涨了0.89%,医药板块却下跌了21.09%,其中每一个子板块都在下跌,没有例外。表现最好的是血制品行业,跌幅仅为4%。从整体来看,血液制品公司净利润在增长,盈利能力增强;应收账款周转加快;资产负债率走低。
一大核心原因在于,上游采浆量缺口大,价格极为稳定,面对集采还能逆势涨价;另一方面,新冠大流行使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供不应求,血制品企业或会把更大份额转移到院外市场,提升产品出厂价,为业绩不断贡献弹性。
而随着血制品行业持续的并购整合,那些浆站获取能力强,股东背景雄厚,产品组合丰富的血制品龙头企业,其增长空间极具想象力。
并购提速,新一轮“血”战来临
中国千吨级采浆量企业,分别为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和派林生物,2023年四家公司采浆量合计为6457.32吨,占全国采浆量的53.46%。叠加泰邦生物和远大蜀阳,六家头部企业合计采浆量占国内血浆采集量的70%。但相比国际市场,我国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
论采浆站数量,天坛生物占绝对性优势(唯一一家超百个),但其浆站利用率相对较低,生产效率还需进一步提升。除此之外,上海莱士、派林生物浆站数量也较多,各自拥有浆站44个、38个,另外华兰生物数量也超30个。
浆站的战略地位,正在日益凸显,这是众寡头必争的高地。
为此,叠加在存量市场上进一步扩张,血液制品重启的新一轮并购重组战事已在今年火热上演:外资慢慢退出中国市场,如海尔集团通过海盈康以总价125亿人民币收购外资医疗健康企业基立福所持有的上海莱士20%股份,上海莱士正式“易主”。同时,国资主导血液制品的并购整合。
除了前两年,博雅生物被华润医药收购,国药集团入主卫光生物;派林生物由陕煤集团接手外,近1年时间也已发生多起。
去年11月,上海莱士宣布拟收购广西冠峰95%股权,价格总额4.8亿元,核心资产包括一家位于广西南宁市的具有人血白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三个产品品种、年产能为200吨血浆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以及两个已经建成的单采血浆站;
今年8月,天坛生物宣布控股子公司成都蓉生药业拟以1.85亿美元收购CSL亚太全资子公司武汉中原瑞德100%股权。中原瑞德在湖北省设有5家浆站,均为全资,均已取得《单采血浆许可证》并正常执业采浆,2023年共采集血浆112.37吨。
华润博雅在今年收购了绿十字(香港),但这距离其野心实现还远远不够。其目标是,到2025 年底浆站总数达到30个以上,进入到第一梯队。且华润在入主博雅生物的股权转让协议中曾表示,会尽最大努力推动对丹霞生物的收购,但现在尚未落地,值得持续关注。
一直以来,资源稀缺和现金流稳定是血制品行业受青睐的根本逻辑,血制品行业具备资源属性,壁垒较高,盈利能力较好。正因监管部门在血液制品企业准入上设置了高门槛,具有投资建设和研发创新能力,且质量管控严格、血浆综合利用率高的集团化公司在未来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扩大。
2024年,国家药监局推出《血液制品生产智慧监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从原料血浆入库到生产、检验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以此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另一方面,对于当前血液制品行业发展受限来说,国资入主也更有利于行业资源整合,提升浆站获批能力。
总的来说,外延并购实现规模提升是中国血制品企业的核心逻辑,不过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国内血制品企业还需要在技术上下功夫。有数据显示,在100多种血浆蛋白及因子中,国外龙头企业能够使用层析法分离20多个品种,而国内企业只能分离除14种,产品综合利用率明显较低。纵向深挖技术,填补与海外龙头企业的技术差,寻求更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同样是血制品行业未来的增量。
参考资料:华源证券-《血制品专题研究-非上市企业市场占比依然较大,上市公司外延具有弹性》
(来源:E药经理人的财富号 2024-12-12 17:26) [点击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