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精准医疗龙头泛生子(GTH,股价1.13美元,总市值1.02亿美元)董事会宣布收到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王思振的初步非约束性私有化要约。消息一出,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有观点称,泛生子的私有化可能会是当下中概股时代大趋势的一个缩影。
两年前,泛生子在纽约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并募资2.6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癌症精准医疗上市项目,当日收盘公司总市值高达14.14亿美元。但“上市即巅峰”,目前泛生子市值较上市日缩水超92%,估值处于低谷。
考虑公司账上现金与三费开支的数据差距,“融资难”是泛生子选择“私有化”的重要客观因素。但放眼未来,如果公司选择在国内二次上市,融资不应是泛生子“续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过去几年,虽然港股18A和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已为未盈利企业上市打开大门,且港交所已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集资中心,但国内投资机构对生物科技公司的态度正日趋冷静,如果公司只会“讲故事”而缺乏真创新,即便身处热门赛道,也很难如前几年一样筹集到大额资金。
摆在泛生子面前的,还有更加激烈的竞争形势。在泛生子赴美上市的两年时间内,国内肿瘤基因检测市场日新月异,不仅诞生了走居家自测路线的“癌症早筛第一股”诺辉健康(HK06606,股价22.00港元,市值94.54亿港元),还涌现出了以和瑞基因为代表的大批基因检测公司。
今年上半年,诺辉健康凭借毛利率极高的早筛产品换得充沛现金流,随后进阶到研发难度更高的血液样本癌症早筛;和瑞基因则宣布推出多癌种早筛产品,覆盖了中国六大高危高发癌症。
相较之下,泛生子扎根肝癌、肺癌检测领域,产品具有先发优势和技术优势,不过面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未来仍需捕捉未满足的市场需求,前瞻性地布局差异化产品。
此外,尽管入局者众多,但国内肿瘤早筛行业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无论是由企业主导的早筛产品研发、定价、销售,还是监管机构负责制定的产品审批、上市流程,都还具有较大的完善空间。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产业环境中,如何将有限的资金按照合理的比例分配到市场教育、研发和销售中,无一不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总之,在融资困境中迈出私有化的一步,只是泛生子“回归”的开始。若真如业内普遍所认为的,泛生子私有化后将在国内再上市,那么,公司还需要精细处理股权变动、员工期权、代持解除、私有化资金偿还等潜在问题,为公司二次上市打好基础。
无论泛生子在私有化后选择哪个上市地点,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水平、找准差异化定位、加大创新投入,都将是公司守住、巩固“护城河”的不二法门,也将是帮助公司如愿募得与自身价值相匹配的资金,走出价值低估洼地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