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1-08 19:42:00 股吧网页版
从“陆地航母”到“人工智能”:CES 2025展示汽车硬核科技
来源:中国经营报

  2025年1月7日,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盛会——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将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盛大开幕。作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重要风向标,CES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技企业汇聚一堂,展示最前沿的技术与创新产品。

  近年来,汽车企业在CES的舞台上愈加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不再单纯代表传统的汽车制造业,而是积极转型,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通过展示在智能化、电动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汽车企业正推动行业朝向更高的技术层次发展。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小鹏汽车旗下小鹏汇天亮相CES,展示其最新研发的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 小鹏汇天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王谭在发布会上透露:“‘陆地航母’将首次亮相海外市场,这是其在CES的全球首秀。我们为这款车特别定制了全新的车身颜色,旨在吸引全球科技爱好者的关注。当前,这款车已经收到了超过3000台的超前预订订单,计划于2026年开始交付。”

  不仅仅是小鹏汇天,丰田、本田、长城、法拉第未来、宝马、铃木以及Smart等全球知名车企,也在2025年的CES上展示他们的最新技术与创新产品。 相较于以往展示前沿概念车,2025年的重点将转向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人工智能以及智慧城市等技术领域,展现出汽车产业在智能化与数字化方面的深刻变革。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汽车企业在CES上的崛起,特别是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等领域的突出表现,正在深刻影响全球汽车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通过展示最前沿的技术和创新产品,中国汽车企业不仅展示了本土汽车行业的快速进步,也推动了全球汽车产业在智能化、电动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转型。

  “陆地航母”海外亮相

  小鹏汇天在CES展会上携重磅产品——飞行汽车“陆地航母”(LAC)亮相,展示了其在“空中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陆地航母”由一辆配备增程器的大型三轴车和一个双座飞行装置组成,综合续航里程预计超过1000公里,售价约为200万元。在满油满电的情况下,这款飞行汽车最多可实现六次飞行。

  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总裁顾宏地在CES现场详细介绍了“陆地航母”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他指出,2024年年初,“陆地航母”飞行装置的型号合格证(TC)已向中国民航局提交申请并获得受理,这是朝着法规认证迈出的关键一步。7月,小鹏汇天完成了1.5亿美元的B1轮融资,并于10月启动了全球首个现代化流水线飞行汽车工厂的建设。这一工厂将大规模量产飞行汽车,标志着小鹏在飞行汽车领域的商业化进程加速。

  2024年11月初,小鹏汇天发布了“三步走”产品战略及高速长航程的全倾转eVTOL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随后在11月中旬,“陆地航母”在中国航展和广州车展上完成了首次公开飞行和载人飞行演示,吸引了大量订单。

  据悉,“陆地航母”目前已经推出了两款车色,量产车型预计将增加至四款,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已亮相的两款车色将面向公众征集命名,最终获得高票数的方案将有机会成为官方正式命名。

  顾宏地在CES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将自己定义为‘未来出行探索者’,这意味着小鹏不仅仅是一家汽车公司,我们还在低空出行、双足机器人等领域深耕。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正是小鹏智能出行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共同目标是让大家的出行更加简单、智能和高效。”

  国内咨询机构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指出,飞行汽车的商业化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技术、法规和安全等方面。

  张新原解释道:“目前,飞行汽车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技术尚未完全成熟,需要解决许多关键技术难题,例如飞行器与汽车的融合设计、自动驾驶技术和能源系统的优化等。此外,飞行汽车的商业化实施还需解决法规障碍,包括适航认证、道路交通法规等问题。为推动飞行汽车的顺利发展,汽车企业应加强与政府、行业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法规的修订,以确保飞行汽车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车企竞相角逐CES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5年CES展上,中国参展商数量增至1300余家,占到4500家注册参展商的1/4以上,创下历史新高,使中国成为今年最大的外国参展商。

  据悉,确定参加2025年CES的汽车企业包括丰田、本田、法拉第未来、宝马、铃木和Smart等。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也不容小觑,如法雷奥、大陆和蔡司等。从各企业发布的消息来看,2025年的展示重点将从以往主推前沿概念车,转向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等领域。

  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FF)带来了子品牌Faraday X(FX)的首款车型FX 5和FX 6。这两款经济型电动汽车原型车分别定位于2万至3万美元和3万至5万美元的价格区间,提供纯电动和增程式两种动力系统。CES结束后,这两款原型车将移至加州Hanford工厂进行开发与测试。FF创始人贾跃亭透露,目标是在2025年年底实现FX系列首款量产车的下线。

  本田汽车将展示两款基于未来概念打造的0系列电动汽车原型车,这是本田首款真正意义上的“软件定义汽车”。据本田透露,0系列电动车计划于2026年率先在北美市场推出。

  长城汽车携旗下的摩托车品牌长城灵魂SOUO将首次亮相CES。此次参展的车型是长城灵魂S2000,是该品牌的首款车型,定位为豪华旅行摩托车。

  宝马集团将在CES首发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BMW首创的全景iDrive。这一系统涵盖视平线全景显示、3D抬头显示、超感智控方向盘和向心中控四个车内交互界面。新世代SAV车型的中国市场版本计划于2025年内推出。此外,宝马还将发布自研的新世代操作系统X,搭载于2026年亮相中国市场的首款新世代量产车型。

  现代汽车将首次推出与蔡司合作的全息宽幅挡风玻璃显示器。这款车载透明显示器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驾驶辅助系统、基于手势的控制和AR应用程序等关键信息直接投射到车窗上,便于驾驶者操作。侧窗的透明显示技术则能将车辆信息和娱乐内容展示在侧窗上,方便乘客查看。这款挡风玻璃显示器预计于2027年量产,并首用于起亚EV9车型。

  丰田汽车时隔五年重返CES舞台,带来了备受瞩目的“编织城”(Woven City)项目的具体进展。丰田计划通过智能交通系统、自动驾驶技术和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构建更安全、高效、环保的城市出行环境。Woven City预计最早于2025年秋季迎来首批居民。

  AI技术将被广泛运用

  CES展引领着全球前沿科技,近年来,车企的技术研发焦点逐渐从传统的新能源技术转向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是在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的创新方面,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开始加大对AI技术的投资,旨在通过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推动整个行业的变革。

  随着AI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政策的持续支持,预计自动驾驶技术将在未来几年实现更加广泛的商业化应用,汽车产业将在这一过程中迎来一场深刻的转型。

  王鹏分析道,未来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逐步扩展,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将从前沿概念逐步走向实际应用。这些技术最初将在高端车型中广泛应用,并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成本的降低,逐步向中低端车型普及。同时,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场景也将不断拓展,从目前的特定场景延伸到更广泛的日常驾驶环境。

  王鹏进一步指出:“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驾驶者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和便捷化的驾驶体验。智能座舱将通过更加先进的人机交互系统和车内娱乐功能,提升驾驶的舒适性、安全性和便捷性;而自动驾驶技术则依托更精准的感知技术和决策算法,能够在更复杂的道路环境中实现自主驾驶,从而大幅提高行车安全性和出行效率。这些技术的普及不仅会推动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将为行业带来更加高质量的增长。”

  张新原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将成为未来几年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相关法规的逐步完善,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将逐步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流趋势。未来几年,这些技术将在市场上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并深入到消费者的日常出行中。对于汽车企业而言,要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功,必须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张新原还强调,除了技术创新外,汽车企业还需注重提升用户体验,通过智能化、舒适性和安全性等多方面的改善,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期望。“同时,汽车企业还应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通过这些努力,汽车产业有望迎来更加智能化、便捷化和安全化的未来。”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